1. 標的:2609 陽明海(不建議跟單)
2. 分類:多
3. 分析/正文:
主要的理由因為海運業復甦
A. 這幾年海運業整併速度超越以往,併到現在市占率集中度愈來愈高,
進行中的整併案包括:日系三合一(MOL、K LINE、NYK)、
馬士基收購漢堡美南、中遠收購東方外海,加上預期現代會被收購,
整併完畢後,前八強市占率會飆升到80.2%,第九名市占只剩1.5%左右。
以前大家都是靠自己買新船來提升運力,現在改成靠併購,
併購不會增加運力,還會減少運力。此種策略轉變,對集箱貨運業環境有利。
B. 從韓國造船業的凋零可知,大家真的不敢再造新船了,預計2019年以後,
幾乎沒有新造的大型集箱船隻下水,運力控制遠勝往年。
C. 這一波集箱海運不景氣,出資的船東公司也很淒慘,
擁有114艘船舶的瑞克麥斯(The Rickmers Group)六月份傳出破產。
船東在這時候破產,船隻會被拿去拍賣,不過這時候不會有人買的,
這些船可能多數會被報廢,對運力的下降很有幫助。
D. 雖然中國力推一帶一路會使集箱需求減少,但對本波海運景氣影響有限,
因為 a.計畫細節仍待協議,成敗未定 b.建造需要非常久的時間 c.運輸成本不同
E. 很多時候集箱貨運的價格不必然受到供需的影響,重點在於各家自制。
有時候裝載已達9成,價格還是漲不起來,有時候空倉仍多,價格就是不跌。
金融海嘯後,海運經歷了三次價格循環,價格戰逐漸減少。
特別是馬士基去年中新上任的總裁施索仁(Soren Skou)也不傾向價格戰。
F. 中國6月出口成長 全球貿易持續復甦,其他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依然強勁,
目前看來,可以樂觀預期集箱貨運的需求足以支撐今年旺季的運價。
G. 2017年全年的運價遠比2016年好,而且第二季淡季的運價並沒有明顯下跌,
接下來要迎接的是第三季的海運旺季,如果陽明轉虧為盈,股價有機會上漲。
為什麼不選擇萬海、長榮
A. 首先要說明的是,萬海與長榮目前體質上都優於陽明,這點是沒有疑問的。
會選擇陽明有以下幾點考量(包括缺點):
a. 陽明換上長榮的謝志堅:謝志堅在海運業相當資深,是前長榮副董。
當初是張榮發過世後的顧命大臣之一,可惜在內鬥之下黯然退休,
交通部請來他管理陽明是非常好的決定,陽明內部的氣氛也變好了。
b. 謝董在這段時間的努力有目共睹,做了很多的改革,反倒是長榮沒進步。
例如積極砍掉賠錢的路線,著重數據分析,異業結盟合作、強化績效責任。
c. 陽明減資後,基本上實質的營運規模並未縮小,所以如果海運業真的復甦,
陽明在 EPS 上面呈現的獲利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成長,幾乎等於加倍。
當然反之,因為陽明目前的股本小,若虧損會很難看,選擇陽明的風險較大。
但是我認為目前海運業已經在谷底,就算沒有獲利,股價再跌有限。
d. 陽明有一個包袱是光明海運,這間是跑散裝貨的,但是長年賠錢。
我對散裝船的了解有限,但是目前公司是說今年光明海運的營運會改善。
e. 陽明另外一個問題是結盟的夥伴比較弱,基本上是2M、OCEAN結盟完畢後,
剩下的魯蛇聯盟,相較 2M 與 OCEAN 真的比較弱,市佔率、航線的廣度都輸,
長期下來可能會有解散的一天。不過不管怎樣,至少還是結盟了,
比根本沒有辦法加入聯盟的其他業者強,且就算有問題,也是幾年後的事。
B. 不選擇萬海的原因是,這一兩年,長程海運賠錢所以大家把船移到近洋,
所以萬海的獲利受到壓抑是可以預期的,海運如果要大復甦,萬海受益較低。
不選擇長榮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陽明比較有機會取得高獲利(如前所述,略)
4. 進退場機制:(非長期投資者,必須有停損機制)
進場說明:小弟之前在11.5左右進場,已經獲利了結一批。
12.5再進場,漲到13.6賣掉,13.4元再回補。目前平均成本13.1。
退場機制-停損:跌回成本區就先退場觀望。
退場機制-時間:目前預期持有到第三季財報公布後獲利了結。
5. 補充說明:海運股的股性活潑,經常大漲大跌,所以風險比較大。
目前買進的資金是小弟的特別帳戶,與主力帳戶分開,
資金比重很低,屬於就算賠光也沒關係的狀態,所以較能承擔風險。
無推薦個股的意思,單純分享心得(周圍沒有可以討論的朋友)
希望版上各位王、神、強者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