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是個很簡單的工具,常用在同業內公司評價的比較
比如說:整體____ 業中位數P/E=15,有時候基礎定價就直接預估EPSx15,
在用公司體質修正一下。
然而,更 "基本面"的看法:(我所謂的基本面,是現金流量折現)
認為本益比的倒數,也就是E/P較有意義
(A) 本益比反映風險
最近好像出了一本書的人有提到, (我看朋友寫的書摘,我想說啊這老招耶,酷)
這種看法最早在1950年代Ben Graham寫書的時候就有寫了(我看的是1960年代版的)
基礎的概念是這樣:
"如果你認為公債的風險很低,公債到期會全數還本,所以每年配3%
本益比= 100/3=33.33"
公債的"風險較低"的報酬是 3%,那麼投資公司所有權的股票有所風險,得再加一些吧
假設是以7%來看,100/7=14.29,就是一種基礎的概念。
(B) 市場的本益比到底有沒有意義:
那麼,承上,如果14.29是反映預期報酬是 7%,所以將未來的現金流量用7%折現
那麼一堆公司的本益比高到20/30,甚至超過50,是甚麼概念?
現金流量折現的分母,有趣的就是在 R-G,如果公司"說服"投資人
未來成長很高,那麼G可以把折現率一直減減減
假設20的本益比,那就是100/5,上面的7%-2%就是5%
這種"說服"的過程,可以是實實在在的說明,可以是話題,可以是畫虎爛
總之,就看市場投資人怎麼樣去買單。
當然,市場中的操作,可能是參與者硬拉出來的價格
比如前文中有人提到,在外流通股數只有總發行30%,
配合投信要炒多高可以炒多高
那麼,這種定價,當下是 "對"的,當被驗證的時候就會巨幅的修正了。
(C) 那麼,預測EPS已經很高了,為何股價還偏低(i.e. 本益比偏低)
當我們預估一家公司的股票,是以"未來"的營運狀況,所能帶來的現金流量而定
現在,"訂單很明確",EPS很高,那未來呢?
手邊在看幾家公司,可以提到訂單明確到年底,甚至第一季。
但是,第一季不夠呀,未來1/2/5/10年呢?
(會提1/2/5/10,是因為有相應的公債可以對)
風險溢酬應該要多少?成長要多少才能抵銷風險溢酬的R上升?
簡而言之:現在的"明確",事實上已經被計價進去了,
沒有繼續噴發,是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反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