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太早睡, 早起無聊來討論一下大腸現況好了, 弱弱地說只是一個菜鳥的心得而已
個人認為除了中國政策人禍外, 台灣廠商的技術能力其實也已經落後中國
很多業界前輩都認為台灣技術比中國強, 只是輸在人力成本 & 政府補帖
以前如何我不知道, 但現在, 我這菜鳥, 感覺我們的技術輸很大
這1年的金剛線製程發展, 使用金剛線切割, 砂漿機台改機, 黑硅濕蝕刻or添加劑技術
都是中國那邊先發展成功, 台灣在後邊趕緊跟進, 然後甚至追不到, 做不起來
產業不賺錢, 強者早走光, 中下游沒整合, 做個實驗需要跨公司, 數據來回等超久
研發速度總慢人一步
單晶產品開始佔優勢, 在金剛線剛開始廣泛應用時就可以預期了
細線化過程, 單晶原成本高, 多一片所節省的成本就是比你多
更別說多晶先天難以避免的雜質&晶界問題, 在切割 & 蝕刻上多出許多技術難點
為什麼還要堅持多晶產品?
因為從一開始就只有這個選項, 二者的技術和設備根本2回事
微利(根本負利)產業, 根本沒有時間和金錢讓你重新推倒再來
就算成功了你還是不會賺錢, 更不會有人拿錢出來燒
多晶不成功, 早早倒閉清算, 股東還賠比較少
離開之前聽說高層在發展 類單晶 技術, 想要翻盤
有留在業界的朋友知道進度怎麼樣了嗎?
※ 引述《m4vu0 (m4vu0)》之銘言:
: ※ 引述《bluebugi (布魯布吉( ̄﹀ ̄))》之銘言:
: : 研發方向的策略錯誤太大,
: 不然要往甚麼方向研發說來聽聽,效率就二十多%不然你想怎樣
: : 還要跟中國的領先廠殺價競爭,
: 簡單的東西會殺價不是常識嗎
: : 要再堅持多晶矽產品,
: 不然是要用甚麼啦
: 鈣鈦礦還是有機?
: : 根本是天方夜譚了,
: : 只能設法往系統模組廠走,
: : 看能不能找到一條生路,
: 太陽能沒救,模組會有救?甚麼邏輯
: : 所以並不完全是整體太陽能晶片生產業的問題,
: : 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個別廠商技術發展策略的失誤。
: 還在技術發展,明明就是到極限了,你以為太陽能技術才剛發展沒多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