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蘋果店的顧客。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2012年初的中國春節期間,我得到了我的第一部iPhone。這不是我渴望擁有的東西。我
對科技不算特別有熱情,而且作為一名拿著起薪的畢業生,我也負擔不起這個品牌。
但在和我父親的一位老友吃晚飯時,他給了我一部iPhone 4和其他小玩意。不過,這禮
物也伴隨著一個附帶聲明:它不是當年1月一經發布就備受歡迎,在全國引發狂潮的iPh
one 4S。我的禮物只不過是一款2010年發布的iPhone 4,當時人們認為它已經過了作為
正式禮物的黃金時期。這意味著我幾乎肯定是這部手機的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接受者——
轉送是中國送禮文化的重點——但那時,蘋果品牌有足夠的聲望,父親的朋友仍然認為
它就算不是足以送給商業伙伴的珍貴禮物,也足以送給好朋友的女兒。
當時,蘋果還是追逐名利的中國人最渴望擁有的唯一手機品牌,我父親和他的朋友們這
樣的人——大部分較為年長,在大機構內擔任高級職位——還迷戀蘋果產品的傳說,盡
管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包括我父親在內)不知道如何使用蘋果手機的大部分功能。這并
不重要;只要知道iPhone是“最好的”就足夠了。它們的全球聲譽來自于地位和質量的
保證。
在這之后發生了什么?很多事。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于周三警告投資
者,該公司在中國的銷售正在放緩,外界似乎對蘋果在中國失去魔力的消息感到震驚。
但對于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來說,這則消息只是證明了我們已經知道的事實:自2012年以
來,中國本土品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創造出了能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新功能和新
產品,而價格要便宜得多。與此同時,蘋果認為擁有全球聲望就足夠了,因此基本上未
能實現本土化或自我重塑。
中國本土的這股風潮始于鮮為人知的品牌小米,作為中國首批擁有自己操作系統的品牌
之一,它于2010年代初嶄露頭角,并以低廉的價格提供高速的處理能力。起初,它似乎
迎合了一個與蘋果完全不同的市場。小米完全在網上銷售,既提供售價僅為人民幣699元
(當時合不到150美元)的低端機型紅米;也提供高端機型,其價格仍遠低于最便宜的i
Phone(不到2000元,當時合不到350美元)。
但隨時間推移,小米以及像華為和OPPO這些競爭對手的產品的實用功能,加上價格因素
,開始壓過了iPhone越來越有限的魅力。在聽到一個在上海做營銷的白領朋友對小米No
te的盛贊后,我自己在2015年末從iPhone轉用高端小米手機。這款手機為大屏型號之一
,又稱平板手機,在一直喜歡大屏的中國和東亞地區長期受到歡迎。華為最新款有驚人
的7.2英寸之大,非常適合自拍和看電視劇。(蘋果于2014年底發布了更大機型的Plus系
列,該款的確令其中國銷量飆升,但也在已經很貴的價簽上增加了100美元。)
蘋果還長期抵制了另一重要本地特色的興起:雙SIM卡系統,這一要素也許聽起來乏味,
但已成為中國人的必備特性。在中國,很多年輕人從未擁有手提電腦,手機已經成為多
合一設備——電視、電腦、手機的綜合體。在所有其他手機品牌上,在兩張SIM卡之間切
換是個無縫銜接過程:一張卡用于更便宜的流媒體和下載服務,另一張打電話。日益增
長的國際旅游業也增加了對適用第二張、外國SIM卡的手機的需求,但多年以來,蘋果都
沒有轉變。去年秋天,它最終以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別機型的形式做出讓步,接受了雙SI
M卡。
據說在過去幾年里,蘋果中國產品本地化的主要例子是一款特殊型號的金色iPhone。該
款起先于2013年推出,顯然是為中國市場定做,而且不得不承認,它在大陸大獲成功。
很多人開玩笑說,金色iPhone瞄準的是土豪,這個新詞大致意思是“無品味的新富”,
它嘲弄地指稱那些覺得需要炫耀的富人。這款顏色甚至得到了“土豪金”這個稱號。
但鍍金款的誘惑似乎也就到此為止——該特色注重的是美感而非用戶體驗。眼下甚至都
不足以保持土豪的忠誠度。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華為近期超過蘋果上升
到了全球第二位。其在國內富商階層中間的青睞度近年來猛增,并且在轉向側重更高端
產品的同時,其價格也穩中有升。許多曾經擁有iPhone的中上階層中國人自此改用了華
為——包括我父親在內。
隨著中國大舉轉至線上,這一點或許已讓一些分析人士吃了一驚——他們以為,作為身
份象征的高端品牌的吸引力,將在未來多年內推動決策。現在看來,中國消費者也在乎
用戶體驗(當然還有價格)。
但iPhone還沒失去它的全部光彩。2016年,我的一位公務員朋友仍然被人送了一部嶄新的iPhone作為禮物,而且我還沒聽說誰用華為手機行賄的。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0108/apple-china/
心得/評論:
中國本土品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創造出了能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新功能和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