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這種東西,一般而言就是規模愈大愈有利
台灣到底為甚麼要維持九間公股,基本上一點道理都沒有
基於競爭因素,或者分工因素,整併成兩到三家就可以了
現代的企業都非常複雜,不可能由政府遙控去指揮
要改革專業性很高的複雜企業,不外乎:把經營權或所有權給「更會」的人
經營能力
頂尖國營 < 頂尖民營 < 先進國家頂尖民營
這是宇宙定律
安逸就是會腐敗
國營比民間安逸
寶島台灣又比全世界的大亂鬥大戰場安逸
所以在叢林中活下來的頂尖
能力排序必是 頂尖國營 < 頂尖民營 < 先進國家頂尖民營
這也是為何當年陳水扁金融改革,在民營化之餘
有訂出故意要在台灣製造出幾家外資銀行的目標
今天台灣的新聞,好幾年下來,永遠都是:
外資一間一間的結束這個業務,結束那個業務,慢慢的落跑
創投業務遇到瓶頸,幾乎不存在風險金融,創投與創業已有斷鍊
COVID這種事情一來,績優的診所、餐廳會貸不到錢,銀行機能有問題
公股分散成九家,規模不大,做不起大生意
長期做做房地產和政府公共建設生意,只賺穩賺不賠的錢
台灣金融圈現在不想繼續推動民營化、引入外資,然後又不想推動合併
政客搞政治正確的作文比賽,不管怎麼亂搞,都能掰出理由
反正一般大眾也不是專業人士根本看不懂,盲信權威很好騙
金融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台灣現在這樣搞,根本遠遠沒辦法應付數位時代所需的要求
反正現在就是大家在比賽惡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