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第一片風機葉片誕生 台灣國產化之路「倒吃甘蔗、越吃越甜」
原文連結:
https://reurl.cc/vqRRDL
發布時間:
唐可欣
2021年8月10日
原文內容:
臺灣能源轉型穩居四小龍之冠 穩定向前
根據全球數據統計網站Our World in Data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量
發電比率持續領先香港、新加坡及南韓,穩居四小龍之冠。蔡英文總統更在今年初宣布,
綠電的備轉容量率從2016年的1.64%穩定提升,目前已能保持在10%以上,台灣儼然已經邁
入綠電穩定供應的時代。最近國產供應鏈也傳出捷報,首座國產風機機艙正式投入生產;
位在台中港離岸風電專區負責生產風電重要零件的台廠,更是順利產製出台灣第一支離岸
風機葉片,業界一片驚嘆。綠能產業鏈的成型,可望讓台灣再擴大領先優勢,奠定亞太綠
能中心的地位。
轉型成功幕後 難能可貴的是對國產化的堅持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程快速,然難能可貴的是在實現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政府並沒有為了
達到政策目標而短視近利。提倡能源轉型的初期,不僅是普通民眾,就連許多專家都不看
好,認為台灣缺乏技術、產業,只能捧著銀子向外商採購,硬砸出政績。然而五年過去,
我們驚訝的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在台灣這第一片風機葉片中,我們看到了政府對國產化的
鍥而不捨。論及風電的開發,國內剛開始確實沒有相應的技術與供應量能,很大的程度上
須仰賴國外技術營運團隊。當時經濟部為讓技術能夠落地留在台灣,決定採取循序漸進的
方式,讓大家「先把頭洗下去」,然後再逐年增加產業內國產機具的使用項目數量。從前
置期(2021-2022)的10項、第一階段(2023)的17項,再到第二階段(2024-2025)的27項,機
具種類涵蓋塔架、基礎設施、船舶製造、海纜、風機關鍵零組件、海事工程甚至到葉片等
,逐漸讓台灣廠商不再是扮演陪襯的角色,依據經濟部的預估,累計到2025年,風電產業
鏈產值將達6千多億,加上服務業及後續運維20年,預計可創造上兆GDP。
代工毛利低 台灣經濟一度走向死胡同
我國過去仰賴低利的產業代工,雖然這讓台灣不致缺席全球科技產品的供應鏈,然利潤微
薄,主要獲利都流入品牌商本身。以代工一隻蘋果手機來看,台廠從零件生產到組裝負責
大部分的工程,但最終獲得的毛利卻僅約為5%,代工筆電甚至只有2%,其餘的毛利都到了
蘋果、戴爾、惠普等國際大廠,曾讓台灣產業一度蒙上「毛三到四、坐二望一」的陰霾,
想翻身卻又不知從何處著手,有如走向死胡同。
蔡英文指示國產化為國家長策
蔡英文總統上任,即指示行政院訂定國產化政策方針,在每一個領域的產業政策中都設定
了國產化的目標,試圖將產業鏈國產化、在地化,讓產業經濟效益能留在台灣,適逢台灣
產經史上難得的兩位大奇才:產經智多星龔明鑫、供應鏈教父沈榮津,開啟了台灣空前的
「供應鏈在地化革命」。
龔明鑫相當熟悉台灣的產經結構,早期就曾任經濟部產業發展策略諮詢委員,任台灣經濟
研究院副院長時期更主導建構台灣產業佈局調適策略,對各產業之間的關聯與加乘效應了
然於胸;沈榮津則是從經濟部工業局基層做起,擔任電機科科長時就曾推動電力設備國產
化計畫,協調台電列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需求清單,透過產業公會平台引導台灣
業者投入資金、技術、人才,讓台灣重電機產業有了在地化的基礎,隨後更接續推動汽機
車與電動運具的組裝、製造以及自主化開發,對於台灣產業供應鏈的狀況可謂瞭若指掌。
「供應鏈在地化革命」的浪潮,透過5+N創新產業創新計畫以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執行
方針,真正將國產化定為國家發展長策。此後陸續出台的工具機、半導體設備材料、生技
新藥產業發展、國機國造以及再生能源產業等各領域,皆明訂國產化政策內涵與目標,以
創新動能翻轉產業結構。
每年投入國產化預算近千億
從Gogoro上路、勇鷹號試飛成功、疫苗研發突破、國產工具機導入台積電實測等,證明了
台灣產業除代工外,也有優良的研發、製造與輸出的潛力。依據公開資料,每年光是經濟
部為輔導國內產業轉型、提升台廠本身技術研發能力,其編列的產業創新計劃就超過六百
億元,藉此整合來自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醫產業、數位經濟、半導體等領域的產業鏈
。若加之國防部、科技部、衛福部等打造國防產業經濟聚落、材料研發、精準醫學高端產
業等,粗估政府每年扶植國產化的預算近千億元。高額的預算不僅代表政府投入的決心,
更意味著幕後協調、執行工作的沈重付出,誠見國產化的推動並非一蹴可幾。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臺灣能源轉型穩居四小龍之冠 穩定向前?
好懷念的名詞
代工沒前途
國產化大利多?
那國產車是怎麼回事
國產概念股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