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又到了一年兩次的空頭時間。寫一下。
# 市場的費用
我非常喜歡 Morgan Housel 去年出版的 Psychology of Money。裡面談的不只是投資,還有很多跟錢相關的看法。非常推薦。
其中第15章說到進入股票市場的費用到底是什麼?是跟券商下單的手續費嗎?不是。
只要進入股票市場,想在裡頭賺到錢的人,都必須付出一筆費用 - 這筆費用叫市場的波動 (Volatility)
每個人都想在市場賺錢,但很少人想去付這筆隨著投資而來的費用。所以才會有各種名詞:停損,停利,技術分析,高點,低點。今天跌了,我明天該怎麼辦?明天漲了,我後天該做什麼?
在書中他提出我認為一個很有智慧的想法。
為什麼大眾心理會去避免市場波動,在市場下跌時想停損,再低接回來。在感覺價格太高時賣掉?原因是因為我們把波動看成是「懲罰」而非「費用」
想像你今天帶小朋友去游泳池玩。泳池跟你收兩百五入場費。你如果想進去玩,就不會在那邊等説「欸好貴喔,是不是明天再來」,錢掏了就進去玩。因為你心裡知道這個是入場費,該付就是要付。
但當股市下跌或短期走勢跟我們想的相反時,我們心理上卻認為這是做錯事的懲罰:「早知道我上週就不要進場!」
要握得久,就不能把市場的波動看成是做錯事的懲罰。這是投資人必須繳的費用。
如果我早點學到這件事,就不會犯下過去很多時候做出多餘操作的錯。
道瓊指數在 1928 創立以來,如果你換算他的年報酬率,差不多是 6%。如果在兩萬多個交易日中,一位長壽投資人剛好錯過其中 20天漲得最多的那些天,年化報酬會只剩下 2.5%。這是80年翻116倍跟翻7倍的差距。
# 能走得長久的策略
在 Nassim Taleb 的 Antifragile 裡面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趣:通常你覺得最糟的時候,事情還會變得更糟。
那是不是該出場?我持否定看法。
我不知道明天會下跌還是上漲。真的完全不知道。也不知道一週後會上漲還是下跌。但我把時間一拉長看,就會發現手中好公司的價值一直在往上。
如果我今天買股的策略是「抓波段」,需要猜對低點買進,猜對高點賣出,那無法抓住短期變化的我保證虧到死。所以對我來說,唯一好的策略就是在高點買進,甚至股票創新高時買進,還有把握能繼續成長的,才是好標的。
我現在手上的公司全部都符合這個想法。
唯一會變動的情況就是找到更好標的。
# 對手上公司的看法
1 APPS
很多人問他下季展望的305M超低是怎麼回事。你如果從去年就有在追就知道這根本沒什麼
扣掉上季APPS(含Mobile Posse,不含最近併購營收)的過去四季
以實際財政年度看
2021 Q1 實際 59
2021 Q2 展望 60 實際 71
2021 Q3 展望 73.5 實際 88
2021 Q4 展望 82 實際 95
有沒有發現他們展望都給超級低?幾乎都是跟上季持平。這會影響長期報酬率嗎?不會。
所以這季管理層展望給低根本不是問題,沒在跟的才會覺得怕。我對公司的信心來自於實際數字而非這種估計。
當然是希望公司下一季繼續保持高成長。對將來的信心取決於成長率。
CEO三周前有說目前公司沒有任何逆風。到時看就知道是真的還是在吹。
2 UPST
上面 Nassim Taleb 說覺得很糟的還會更糟,我認為這種讓你下巴掉下來的公司剛好相反:雖然已經很高期望,但反而有機會再讓人下巴再掉下來一次。
它跟Zoom已經擴展到無處可去不同,市場還很大。繼續持有。
3 SQ
最近沒新聞,但從併購 Afterpay 的 280 一路跌到剩 225。公司前景完全沒變。單純市場波動。我看法不變。這種公司就是標準的你錯過他狂拉的幾天就會影響長期報酬。我去年在他187時有說三年後回來看,會覺得187超級便宜。目前保持同樣看法。
在財報季以外沒有大新聞的漲跌,都是和公司內容無關的市場波動。會實際影響對公司看法的,只有實際營業數據和生態圈內的變化。
之前 APPS 跌到 48 時一堆妖魔鬼怪跑出來嚇人說會跌到 30,20。投資時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才不會被網路上嘴砲牽著鼻子走。
# 年報酬率
今年最大的兩個錯誤我在上篇已經寫過了。週一收盤時我今年的收益是+15.4%,去年七月發
APPS文開始時到現在是+119.6% (都是 time weighted return)。今年年報酬率明顯不如去年。
我認為看YTD (year to date) 回測可以。我也沒在怕貼出來給大家檢視。但要注意不要因為沒有特別意義的日期段來影響自己的心理和操作。為什麼抓報酬率一定要是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
之前有讀了一篇也是Morgan Housel的文章說,指數投資人最愛引用的學術研究之一,就是專業基金操盤手的年收低於指數基金年報酬。但你如果把這些學術研究拿出來仔細看,會發現他們往往都是抓一些很奇妙的時間段落。如果一名基金操盤人生涯有 20 年,這些研究常常都斷章取義去抓其中五年。他發現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到生涯,還真有不少基金操盤手能打敗大盤。
YTD 其實跟棒球說打擊率高於三成一樣。為什麼是三成,而不是二成八五?這些標準都是很隨便的。不要因為追求年報酬率要是幾% (阿我今年虧錢,所以我要在年底把他賺回來)就去做出和正常投資策略相背的操錯。像是跑去買短期 call 還是開 margin 想把他撈一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