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celaw ()》之銘言:
: 我查了一下 行為經濟學的定義
: 講白點 你發文講的心裡帳戶的bra bra bra
: 就是你望文生義的東西
: 人家本來的論點 才不是你講這種東西哩
: 講白這只是你自己的見解 硬套在別人創出的名詞 拿來用而已
: 講白點人家是在講消費者的行為與心態
: 才不是你講的這種莫明奇妙的算報酬的方法
: 來看看以下人家講的東西是什麼
: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最早是由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
: 勒(Richard Thaler)提出。
: 塞勒認為除了錢包這種實際的帳戶之外,每個人其實都有心理帳戶,人們會透過心理帳戶
: 來進行各式各樣的經濟決策。
: 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
: 舉例來說:
: 工作很辛苦所以獲得的薪水,會被歸類到「勤勞」的帳戶中;
: 年終獎金則被歸類到「獎勵」帳戶;發票中獎則被歸類到「天上掉下的禮物」帳戶中。
: 勤勞帳戶裡面的錢,人們會精打細算來使用;
: 獎勵帳戶裡面的錢,則會用比較輕鬆的態度花費,例如過年時拿去買新衣服;
: 天上掉下的禮物帳戶,人們則會更隨意的花費、更容易衝動花費掉。
: 但實際上,勤勞帳戶的1萬元、獎勵帳戶的1萬元、天上掉下的禮物帳戶1萬元,這些帳戶
: 的金額都是相同的,但卻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決策。
: 再舉例來說,如果你在看電影的路上弄丟價值500元的電影票,你會想說算了、電影就不
: 看了。
: 但如果今天你還沒買票,而是弄丟了500元,這時你並不會改變去看電影的決策。
: 同樣都是500元價值的損失,但最後造成的決策卻完全不同,這就是心裡帳戶的影響,因
: 為500元現金和電影票,其實分屬兩個不同帳戶。
: 人們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層面非常多,
: 研究發現當人們使用信用卡或其他無現金支付方式時,往往願意比用現金支付更多;
: 而當使用現金而不是信用卡支付時,他們反而會更準確地記住購物金額,背後的原因就是
: 信用卡和現金是不同的心理帳戶。
: 如果你想要更精明理財、理性消費,不陷入心理帳戶的陷阱,建議就先清楚自己的心理帳
: 戶有哪些,並且換位思考想一想,來抑制衝動花費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