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懺雲法師

作者: Dannan (再生緣)   2009-05-06 18:37:38
隔了一週才上站,最近板上是有點乾涸,但似亦不宜用師父洗版,
底下有些後來得知的訊息跟想法,供各位參考。
法會當天分贈的相片,我沒有拿取,一方面是網路上以關鍵字搜尋,
並不難取得,其次是覺得,大家也許太重視這些了。
師父畢生鼓勵那麼多人信佛,乃至發心出家,
在台灣佛教史上、或信眾心中,都是不會磨滅的事實;
假使身後一點舍利或瑞相都沒有,
師父生前的一切,也不會、也不該被遺忘。
實際上,山上常住對此,反而頗低調,
不是很希望類似影像流通。荼毗時,我確曾長跪向師父默禱,
再給我們一點信心,相信現場不乏同此心者;
但當看到許多居士傳觀相片,討論「唉呀觀音的鼻子在這裡啦」、
「還有法輪柳」、「哪裡哪裡」時,突然理解了常住的立場。
師父最後留給弟子、或最重要的,應該不僅是這些吧。
我甚至私心盼望,將來有人認識師父時,首先提到的是持戒念佛,
而不是「哦!那個燒出……的老和尚」。
當天荼毗,當大眾鼓掌時,內心其實非常慚愧,
也許該說悲欣交集:喜的是師父果然有給我們做證明;
但師父真的走了,舍利再莊嚴,是師父的修持,與我無關,
不等於我今生解脫的保單。
後來自己對這些就漸漸不那麼看重了,
但得知有居士因此對師父生起信心,想多了解一點,
覺得也很好。
然而在這之外,何不也多分享師父生前的點滴,回憶師父?
應該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山上沒有寫牌位這件事,不少學長都曉得,但可請常住代為迴向,
某回偶見覺因師手抄「名單」,心想這家人名字還真特殊,
事後方知,這些都是居士家的寵物貓狗。
聽過這樣的批評:重視施食,是與鬼神打交道,非正信所應為;
個人想法是,諸佛固出諸人間,但佛法救濟度化的對象,
應該也不僅侷限人法界,未知生,焉知死,
然而生與死豈終歸兩截?
記得那幾年,師父已經明顯衰老,夜裡放蒙山,
還是看得到他坐著輪椅出來,合掌,安靜地繞圈,偶爾暫留,
再回到寮房。夜色無邊,浮現師父眼中的世界,
也許終究是我所無法揣想。
當年達賴訪台,本擬上山拜訪,卻沒有成行,
猜想師父真正拒絕的,也許是鎂光燈和連線車;
過去居士在北美和澳洲供養的小道場,晚年也陸續脫了手。
山上不蓄僧徒,許多人也曉得,弟子有的到佛學院進修,
有的弘法,(或許有的被遷單)更常讓人感覺寺裡居士甚至比法師多。
慧律法師大學時就常為人說法,本欲從師父剃度,
師父答允,但條件是若干年內不許輕易下山,「當大法師」,
法師感覺與本願未合,終究沒有在山上落髮。
但與師父關係也始終密切,「和而不同」。
某居士最初也願意依止師父,師父卻說,你的緣在金山,
後來果然追隨了聖嚴法師。類似故事不只如此。
眼下回憶這些片段,似乎盡屬遙不可及,但也可以不遙遠;
觀察因緣,隨順因緣,才知道有些事是不應該堅持的,
但也有些必須堅持。
林清玄有篇散文,說每回參訪,師父都先要他一起拜完八十八佛,
(看到這裡忍不住一笑:果然是師父會做的事)林說,佛菩薩彷彿都在空中。
告別時,師父總勉勵他用心寫作,也曾邀他到齋戒講課。
相信如果追溯排出齋戒歷年講師名錄,
將是見證台灣佛教史近半世紀的珍貴史料;
師父渡海一甲子,始終遠離媒體,從埔里茅蓬到水里、嘉義的齋戒會,
到承天禪寺、台中蓮社,乃至俞大維九十七歲往生前皈依的一幕,
卻往往留下動人故事。
志偉說,師父圓寂後,曾進寮房瞻仰,依舊水泥鋪地,沒有變。
師父就是這樣的出家人。
「並不是人死了就樣樣說他好,但何時再見這樣的人?」
我之於師父,毫無疑問,並無任何影響可言,但可以問的是,
師父之於這座島,究竟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甚麼呢?
這也許值得追問下去。
各位如果有跟師父或齋戒相關的回憶或想法,
可以寄到山上,註明「育因法師收」,或由北齋轉寄應該也可以,
最近要編師父的紀念集,希望和師父有緣的各位多貢獻,
讓師父的教導,留在更多共同的記憶裡。
最後想舉一個經驗,結束這一系列落落長的回憶。
道證法師有次說,師父親筆畫的阿彌陀佛曾使她困惑,
為何選的是下品下生的接引手印?
直到讀《彌陀要解》,才明白極樂所以殊勝,不在上三土,
而是最下的凡聖同居土,即使頑惡凡夫都能攝受,信願往生。
回憶從前所認識的懺公,常連帶想起這個故事。
封棺前一晚,坐在大殿角落,鼻端游走各種氣息,
有時是甜香淡淡,有時像佛前常燒的檀香,有時卻是濕黏的微腥味,
戶外灑落細雨,片刻停,片刻又下,從未擁有過的體驗。
後來想,也許那是從前和師父結過緣的眾生,想起了甚麼,
分別從不同時空,匍匐穿梭,來見他最後一面。
和我一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