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這次的優良心得一樣有兩篇
由於張凱惠同學相當用心寫心得
再度蟬聯!
另外國關系三年級的李佳穎寫的也很棒
提供給大家參考!
◎張凱惠
有個問題,一直留在我心裡-為什麼人需要信仰?
我自己屬於一貫道的原生家庭,爸媽都是一貫道的信眾,自然很小便接觸了這個團體
,不過直到最近由於許多因素,漸漸的,一直以為的單純,不再是從前的模樣時,我感到
十分的疑惑,所以思考這個很純粹的問題,為什麼人需要信仰?或是信仰是什麼?
信仰可以從遠古人們害怕天時異變或天災的畏天情結而來,然經有了數百年來的科技
文明,當人們都了解天文,明白地理時,為什麼仍相信有超自然的存在,是因為的確有無
法說明的現象?出乎意料的變化?還是其實是我們相信所以才有呢?我認為是因為相信所
以存在。
人們創造的存在,恰巧都有善惡的兩面,這點無論哪個國度似乎都通用,就世界四大
宗教而言,每個都有一套引領善的人們往死後理想國度的說法,從這層意義上可說宗教具
有道德教化的隱藏意義;然而,這時代同時有許多邪門歪道,而且也有人相信,且這樣的
情況,多神教並立的東亞世界尤其嚴重,而現在東亞地區的人們,多不將宗教信仰放入平
常的話題中談論,這點日本和台灣都一樣,那這麼一來,宗教究竟是好的存在還是壞的存
在?信仰有必要嗎?
我認為信仰是必要的,而宗教不一定是必然的。人無信不立,沒有信心便沒有支持自
己決定任何事情的動力,這個信心不見得必須來自對於恐怖經驗的敬畏,我想他應該可以
是更具體可陳述的,對我來說,不可知的未來經驗或是死後世界,太過玄遠難以理解,與
其追求根本是望塵莫及的彼岸,能夠保握現下倒是比較重要的;因而我認為可以敬天畏天
,但崇天祭天倒不是十分必然。
撇開沉重的宗教問題,日常生活上有許多行為,實際上應該是基於一個敬未知物的情
結,不過融合在風俗中便沒有那樣強的意味了,像是考試拜文昌君,因為文昌君屬牛,所
以不吃牛;進飯店房間要敲門、鞋子要亂放;日本三五七的祈福式、成年式、灑豆子驅鬼
;不可將筷子插在飯上,很像在祭祀插香;不用兩雙筷子互夾,那樣是火化撿骨…等很多
行為,都展現了一個從祭祀衍生的日常舉止規範,這點倒是蠻有趣也值得研究的課題。
◎李佳穎
宗教、信仰和習俗都是一個民族文化組成的重要元素。從小到大我們所經驗的事物,
幾乎無一不被包含在此:小至忌諱,大至祭祀。一般人乍聽到宗教一詞,腦中浮現的印象
不外乎是「虔誠的佛教徒告誡世人不要殺生」,或是「一群基督徒禱告著,高呼耶穌愛你
」等刻板印象。在我看來,並非只有「屬於某一宗教教派」才可稱之為「有信仰」。每一
個人一定都有信仰的。而所謂信仰,又該如何定義呢?這個範圍很廣,除了在討論會上分
享的諸多關於台灣和日本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祖先傳承之外,我認為,光是一個人日常生活
中的行為準則,就可以稱之為他的信仰。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被教育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被允許去做的,例如在
台灣,送禮不送傘,因傘諧音散,表示兩人的距離會因為這份禮物而漸行漸遠,或是生日
逢「九」不慶祝等等;過新年的時候,大家總是把「歲歲(碎碎)平安」、「年年有餘(
魚)」等吉祥句掛在嘴邊,欲討個吉利。這些東西,在現今看來也許毫無科學根據,但大
多數人(儘管不相信)還是會照著做。某些價值觀已經深深的刻在我們的文化裡,在既有
的一套社會框架下,人們做事情都依照先人傳承下來的準則,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一個民族
裡大部分人的「信仰」了。
當天的討論會裡,大家分享的部分也著重在台灣和日本人們某些特別的習慣、風俗和
忌諱,而非「宗教」的介紹和比較。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同學提到,在吃飯的時
候,兩個人通常不會同時夾住一樣菜(例如在夾菜給別人的時候,會直接夾進該人碗內,
而不會讓兩人的筷子在空中同時交接那樣菜),因為在日本,只有在撿(死人)骨的時候
才是兩雙筷子同時夾東西的時候。另一方面,有些台灣同學也提到一些我從小到大從來沒
有聽過的忌諱。
雖然現今有些傳聞都被科學證據打破,但人們行之已久的習慣並非一時之間能捨棄。
每到重要節日,家中長輩為張羅祭祀總是忙得不可開交;每逢婚喪喜慶等重要活動人們還
是會挑個好日子,為的都是祈求祖先能夠保佑子孫安康。當今有些無神論者秉持科學至上
的精神,排斥一切無根據的傳統,認為人定勝天。但我認為,就算在這科學技知識爆炸的
時代,傳統文化的保存仍然是重要且無可取代的。信仰和習俗是一個文化中的核心元素,
少了這些傳統在背後的支持,一個民族能夠向前邁進的空間必定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