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導演筆記:蔡明亮

作者: zooka (雍小狼)   2009-10-23 01:52:13
網誌版:http://littlewolfzooka.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20.html
(寫在前面:如果要專文寫導演,沒有一個好分類可以挑選耶...
所以我選了無雷,但這篇文章最後面有蔡明亮每部電影的簡短介紹
只有大概描述沒有講到詳細的劇情,應該可以算無雷吧?)
「在我的影片裡,我要時間是和影片的其他元素一樣的真實。每次拍片的時候,
對我來說最難的也是去計算、去衡量時間,盡可能去做到最接近真實(……)
我要讓時間與影像一樣真實。在某些影片裡,為了表示主角等了滿久的時間,
我們會看到煙灰缸裡有五根煙蒂。但通常這樣的鏡頭,我會拍這個角色抽五根
香菸的時間,這就是真實的時間。(……)每一次拍長鏡頭的時候,我都計算
時間,我是試著去衡量,去為我們所在看的事物找到恰到好處的長度。」
──蔡明亮 1
本文應台灣電影筆記之邀撰寫
蔡明亮,1957年於馬來西亞的古晉出生,高中畢業後到了台灣,就讀文化大學影劇系。
蔡明亮的九部劇情長片中,有七部將鏡頭瞄準台灣的城市,雖為馬來西亞出身,蔡明亮
的電影卻充分能代表台灣,展現台灣城市的面貌、台灣的現代性,以及台灣人的文明病
徵。
蔡明亮的電影,一向以極長的長鏡頭、緩慢節奏、低限敘事、昏暗光影等手法著稱。對
蔡明亮而言,電影是可以傳達真實的媒體,他希望呈現一種「真實時間」能以最貼近原
貌的方式,來搬演日常生活瑣事,於是將演員表演的真實時間等同於觀眾感知時間 2 ,
這種「共時性」的拍攝手法,能使觀眾親身走入角色身處之情境:讓觀眾不僅「知道」,
並且能「感受」電影中經歷的情節 3 。
除了對時間的表現手法外,蔡明亮電影對「聲音」的處理也十分細膩。他的電影將背景
音樂降至最低,避免將觀眾導入導演的認知框架,而對劇中人物產生同情;劇中人物很
少對話,使得對白既不是交代哲理,也沒有說明劇情,單純只是對話而已。屏除了配樂
與對白的聲音元素,其他日常生活的細微聲響便能更靈活地呈現在電影之中,並更具存
在感。蔡明亮的電影總是呈現大量且真實的現場音(diegesis) 4 ,例如將水灌進肚
子裡所發出的咕嚕咕嚕聲,咀嚼食物時的卡滋卡滋聲,排尿的滴滴答答聲,水管放水的
嘩啦嘩啦聲等。
偶爾出現在蔡明亮電影中的音樂,幾乎都是非常有歷史的老歌,這一點也展現出蔡明亮
對老電影老歌曲的懷舊鄉愁。蔡明亮電影中的音樂,多半不是以一種陪襯、輔佐或加強
敘事的地位存在著的,事實上蔡明亮在多場訪談中皆提及,他是有意識的避免這種音樂
影響敘事的情形發生,他表示:
「譬如你希望保持真實的感覺,但放了音樂就不真實了。
音樂通常幫我們了解這部電影的類型。如果你放一個恐怖、懸疑的音樂,大家
就會知道那是恐怖片。若你拿掉音樂,一切都不一樣了—那就是我要的電影,
因為我的電影是曖昧的,演員的表演、場景、道具,所有的元素都不可以清楚 5」
在蔡明亮的電影裡,音樂多半是以一種幕間劇的形式(如《洞》、《天邊一朵雲》),
打斷敘事或做為幕與幕之間的點綴,這些歌曲似乎獨自存在,又似乎與前後劇情隔空對
話;或者,音樂以一種標點符號的形式,做為一種節點或句點的功能(如《黑眼圈》最
後的〈心曲〉),或喘息、或終結電影中的情緒。
這種不具(或極少具)敘事功能、不參與主要敘事的音樂,事實上是一種「言而不言」
的語言 6 ,雖然音樂中仍唱著歌詞,但歌詞的意義與電影的情節行進並未完好地貼合起
來,反而造成一種情緒的切斷或干擾。蔡明亮處理歌曲的方式,不似好萊塢影片中由一
首歌曲推動劇情,表現角色的個性及解決情境,反而呈現一種疏離與荒謬 7 。
蔡明亮的電影中,敘事是以一種非常模糊的方式存在,蔡明亮曾說:「所有的元素都不
可以清楚,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捕捉一些真實感,而真實感就是沒有明確的答案。」而
在蔡明亮的電影裡沒有絕對的價值,也沒有超然的希望或絕望體系 8 ,如朱天文所言:
「完成了一種結結實實的存在」 9 。
在開始長篇電影創作之前,從1982到1991年,蔡明亮即已在劇場、電視編劇、電視導演,
以及電影編劇等方面耕耘多年。1992年,蔡明亮推出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青少年哪吒》
探討青少年議題,針砭資本主義下快速生產、快速消費的現代社會中,邊緣青少年的集
體困境與苦悶、空虛的內心,發展為走在懸崖邊緣的火爆生活。這些遊魂般晃盪著的人
物、苦悶壓抑的內心世界、永遠滿足不了的慾望、傳統家庭功能的淪喪、都市地景,以
及整部電影散發出的寂寞與蒼白,貫串了蔡明亮往後所有電影創作的核心。
蔡明亮的第二部長片《愛情萬歲》(1994)裡,藉由三個飄泊的人、一間等待出售的空
房,描繪游移模糊的性別界線,和現代人的空虛。蔡明亮以此片勇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自此開始,蔡明亮一直是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世界級影展,以及全球諸多電影節、
競賽的常客,他的電影也見諸於世界藝術電影市場,並在日本、法國等地培養出不少影
迷。
《河流》(1997)挑戰傳統倫理價值,以驚世駭俗的父子亂倫情節解構家庭、親情的「
理所當然」。《洞》(1998)是一則荒謬的末世寓言,藉由一幢被困在雨與傳染病之中
的公寓,反映現代人的孤絕:沒想到必須在公寓房間的地上鑽打出一個大洞,人與人(
樓上與樓下)之間才能真的開始有了交流。蔡明亮式明亮、斑斕,又有些俗豔的的老歌
舞秀幕間劇,也從此片開始正式成形。
《你那邊幾點》(2001)思考死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親密性、時間的絕對與相對性,並
再次使家庭倫理價值動搖解體,卻以一種招魂的形式使人的情感團聚。短片《天橋不見
了》(2003)記錄了都市地景服膺資本主義邏輯而必須快速變化,這些變化卻使人們寄
託在空間、物件上的身體記憶蕩然無存,突然無所依據的人們,成了失去方向的遊魂。
《不散》(2003)同樣討論身體與空間的交互作用,並虛實交錯地辯證著情感、記憶、
慾望,和不停流失的歲月。
《天邊一朵雲》(2004)大膽直擊成人色情影業拍攝現場,用最肉慾的畫面直搗現代人
心靈與感情的荒涼。《黑眼圈》(2006)是蔡明亮第一次回到馬來西亞家鄉拍攝,片中
多語交雜,各種膚色人種融為一爐,呼應了劇中角色異╱同╱雙性戀界線模糊的情慾表
現,也隱晦地針砭了近代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發展。
最新劇情長片《臉》(2009)成為法國羅浮宮第一部正式列為典藏的電影作品,其中的
服裝與場景設計、舞蹈編排、鏡頭美學都堪稱可列為殿堂等級的藝術佳作,這不僅是一
部對於偶像楚浮(François Truffaut)致敬的電影,也是導演的創作人私密筆記,彷
彿為他至今為止的九部劇情長片立下一個總結且集大成的歷史紀錄,也為未來創作矗立
一個新的里程碑。
蔡明亮電影長篇作品列表:
《青少年哪吒》,1992
《愛情萬歲》,1994
《河流》,1997
《洞》,1998
《你那邊幾點?》,2001
《不散》,2003
《天邊一朵雲》,2004
《黑眼圈》,2007
《臉》,2009
延伸閱讀:蔡明亮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tsaidirector
==
註釋:
1. Rivière, Danièle。陳素麗譯。〈定位—與蔡明亮的訪談〉(Repérages)。
《蔡明亮》。謝仁昌主編。台北:遠流,2001。
2. 張靄珠。〈漂泊的載體:蔡明亮電影的身體劇場與慾望場域〉。《中外文學》358
(2002):76-98。
張小虹。〈台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36.2(2007):
121-154。
3. 張小虹。〈台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36.2(2007):
121-154。
4. 張靄珠。〈漂泊的載體:蔡明亮電影的身體劇場與慾望場域〉。《中外文學》358
(2002):76-98。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恆星國際,2002。
5. Berry, Michael. 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Rehm, Jean-Pierre。陳素麗譯。〈雨中工地〉(Chantiers sous la Pluie)。
《蔡明亮》。謝仁昌主編。台北:遠流,2001。
7.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恆星國際,2002。
8. 聞天祥。〈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恆星國際,2002。
顏健富。〈情感的多重流動〉。《婦研縱橫》75(2005):36-48。
9. 朱天文。〈新的碑誌〉。《愛情萬歲》。蔡明亮等編著。台北:萬象,1994。
165-16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