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 十年後的歷史課如何上

作者: vikk33 (陳V)   2022-04-13 15:01:55
十年後的歷史課如何上
https://reurl.cc/akpGnl
黃惠貞
傳統上,中國的天朝心態總認為異邦人士來華是孺慕中華文化,所以對於外人願意學習漢
語、漢字喜不自勝,卻不喜歡自己人自甘「落番」,去學習化外蠻夷鴃舌的外語。清末自
強運動,為了利用西方的船堅炮利,增設了學習英文、法文的廣方言館、同文館,目的是
為江南機器製造局作西方器械使用的翻譯,在社會上地位不高。
直至清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相繼慘敗,鄙夷外國的情緒一變而為媚外,連帶的使外語
的身價也水漲船高。這種風氣隨著親美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移植至戰後台灣社會,直至今日
,各大學文學院入學考試錄取分數最高的科系都是外文系,而且,所謂的「外文」系,毫
無懸念指的是「英文」,非英文的外文系才需要一一標示語種。流風所及,一般講到「雙
語」教育,便直接連接為英語和國語。
台灣從來不是單語社會
事實上,作為移民社會,台灣一直以來都是雙語(甚至多語)的社會。早期漢人入台,除
了原鄉使用的漳、泉、潮、汕等地方語言,還要面對原住民族群的各種族語,荷蘭、西班
牙建立政權的地方,還有荷蘭語、西班牙語的使用,市井小民與官方接觸不可能完全對這
些語言無知。
清治以後,大清帝國任用官員的「避籍制度」,促使各省官員相繼來台任職,胥吏士紳與
官員往來要用北京官話,私人生活則可能還用著家鄉語,上街與民人接觸,恐怕也不得不
學習一些在地語言。日治以後,知識分子讀日本書、講日語,市井上,一般人也和日人往
來,即使講得不流利也會聽日語。
二戰後,北京官話取代日語成為「國語」,官方強力推行的「國語推行運動」把一干生活
用語逐出公共場域,在學校、出版品、廣播電視媒體只能使用「國語」;甚且,為了推廣
國語、國字的使用,電視、電影還廣泛使用字幕至今。經過戰後三代人學校教育的洗禮,
現今的新生代已經成為母語為國語的單語人;而英文雖是學校教育大力推廣的第一外語,
但因為缺乏日常生活使用的機會,英語的使用便有階級和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呈現兩
極化的樣貌。
這樣的情況正是現今官方推廣「雙語教育」最被詬病和批評之處,當國語霸權導致的本土
語言淪喪危機未除;英語則與日常生活脫節,如何可能(應該)短時間內並行成為雙語社
會?若要細究這些爭議,筆者認為歷史教育可以提供解方。
用史料說明一切
歷史學的教學講究「以宋還宋,以唐還唐」地還原時代背景,強調用史料說明一切;而史
料是語言構成的,中研院最早成立的歷史研究機構便以「歷史語言研究所」為名。試想,
以台灣歷史發展的多元性,若能花足夠時間認真講授台灣史,用史料還原每個時代真實生
活情境,那麼一頁漢人入台四百年的台灣史將包含多少種語言?研究台灣史將需要上溯多
少周邊(統治過台灣的)帝國的歷史?可惜,在戰後中華民國政權移植台灣強調「中國化
」的教育體制下,長達五十年之久,高中教育中總共8 學分的歷史科需學習的是從北京人
、山頂洞人開始的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但卻連蒙古、滿州建立的國都視為「正統」
),以及從埃及古文明講起的世界通史,台灣史一片空白。
在中等學校教育中,歷史教科書直至1999年才在中國史教科書中穿插出現部分台灣史,直
到2006年才有單獨成冊的台灣史教科書。也就是說,今年四十歲以上的國民,如果未曾在
基礎教育結束以後自行進修歷史,那麼,他對於腳下生活的土地的歷史知識是趨近於零。
過去這種獨鍾漢族以便為黨國威權統治服務的歷史教育必須翻轉,2006年以來的歷史科新
課綱修訂,其中之一的背景就是為了回歸真實而做的檢討,才不是那些只關心政治者指稱
的「去中國化」。
其實,大部分值得討論的歷史議題都是有爭議的,但是卻只有與現實政治立場相關的歷史
爭議才會被公眾注意。舉例來說,過去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裡有大篇幅的漢武帝七伐匈奴、
促使商周亡國的紅顏禍水、乃至於科舉考試的制度檢討的內容,這些涉及種族、性別、階
級的議題哪一個沒有爭議呢?但是,教科書習慣從執政者的立場出發,於是任何爭議都沒
得爭議了(只能囫圇吞棗的背誦)!
史實並陳才是王道
而今是民主開放的社會,各種觀點主張都可以自由發表,於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現代建設
成績和浴血對日抗戰的觀點可以並陳,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戰後台灣經濟發展一起書
寫,因為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但是擁護「仇日史觀」、「國民黨對台有功」觀
點者就會特別挑出教科書中這類描述來批判,只因為與其個人習慣的政治立場不一樣就指
責為政治干預。
殊不知這只是還原過去被威權體制掩蓋的歷史事實,以及反應新近歷史學研究成果而已。
根據國民教育法規,一直以來,中小學教師據以為教學準則的課程綱要沿用每十年(跟政
黨是否輪替無關)檢討一次、並重新修訂的慣例,現行的(民國)108課綱已經實施滿三
年(一屆),未來很快就會有修訂118課綱的需要。可不可以趁早重新討論歷史科作為基
礎教育必修科目的教學目的何在,由此從實、從新來討論新課綱,而非一再陷入「去中國
化」爭議的萬年老梗。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勇敢地把歷史科作為一種處理社會爭議的方法學,承認歷史學本質上
都是現代史(史學家克羅齊:「所有歷史都是現代史」),理解歷史是為了面向未來的學
科特質。在中學的歷史科教學上回歸到歷史學的核心,放棄過去為建構統治正當性的「通
史」概念,以時間而非地理空間為區分來呈現歷史課,建構一套以台灣觀點為中心的世界
史,直接把台灣放入世界史之中,學生只要讀一套歷史,而不是現行的台灣、東亞、世界
三套獨立又糾纏不清的歷史。
然後,從學生有興趣、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爭議)入手,使用議題式教學的方法,從史
料入手,而非只有教科書的片面描述,讓中學生學會閱讀資料、分析觀點、建構論述、進
行評價,這些核心能力才是基礎,是不分未來專業發展方向都需要的現代公民基本能力,
這樣的學科才有成為必修科目的價值。這樣的歷史課會是以「探究實作」為核心,教師們
根據己身的專業和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進行理解各種議題的探究。
以己之長探索歷史諸領域
這樣的課堂風景會是:處在農村社會的學生可以著手訪談歌仔戲、布袋戲的表演者記錄其
生活型態與藝術風格;喜歡動漫的孩子研究日本流行文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具有越南或
原住民身世的孩子從訪談祖父母之中去理解位台灣與南方世界的互動;英語能力好的學生
從外籍Youtuber的影音作品去調查在台外籍人士的工作型態與社會階級;而每一種面向的
探究和學習都可以是學生升學的進路,具有任何語言優勢的孩子都可以獲得升學分數的加
權,而非只有英語。
那些過去需要背誦的歷史事實,全部可以交由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作為研究準備,教師要指
導的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教會學生研讀資料、分辨資料呈現的是事實還是意見、
然後根據事實建構出自己的意見。語言的學習需要動機和使用的場域,這種以議題為中心
的探究會需要各種語言來源的史料,即使以翻譯為中文的史料進行教學,也都能夠激發學
生認識世界、深入學習各種語言的動機,並且在動手操作時得到運用的機會。
把教室打開,鼓勵學生探究多元樣貌的台灣社會,是哪些雙語或多語,國語、英語、台語
、客語、越語等等可以任意排列組合,這些應該交由新生代自行創造出來,因為國際觀的
培養來自於理解差異的意願,而非只植基於語言能力。同時間,在探究的過程中,理性、
尊重、平等的價值觀就會是基礎的共識。社會科學要傳遞的價值不正是這些嗎?
都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行業,十年並非太久以後,我願意現在就捲起袖子努力工作!
作者為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