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aram (saram)
2014-05-04 00:04:10※ 引述《sitifan ()》之銘言:
: 為何父母不對小孩講祖語?
這個"祖語"用得很恰如其份. 族群的區分在現代社會裡很困難,
並且台灣人除原住民外都不自謂"xx族". 只有"xx人".
譬如福佬客的祖語已是"台語". 他在家裡使用台語, 反正也定型了.
這家庭語言就是"祖語". 譬如外省老兵的孩子大半說的是"眷村型國語",
並非老父的家鄉話. 到了第三代, 祖語就成了台灣國語(對啊然後那....).
這些人在外求學就業時都學會台語, 甚至講得很流暢(看職業而定).
: 1. 華語是學校的教學語言,為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對小孩只講華語,
: 不講祖語。
台灣人重下一代教育, 重現實, 對小孩說話跟對外人說話的心態不同.
對外, 找一個大家都方便接受的語言. 這點跟瑞士很像.
對自己小孩, 他就變成小學教師形象. 他模仿自己小時候的級任導師,
教數學國語甚至英文. 蔚然成風, 數十年來從台北開始往中南部蔓延,
原住民部落最現實, 國語成了台灣各原住民族間的官方語.
: 2. 父母本身的祖語不同,父母本身也是只用華語工通,為了公平起見,
: 或為了怕孩子語言負擔太重,所以對小孩只講華語。
這"公平"的政治考量我不認為存在. 重點還是在下一代教育的態度.
若父母根本不懂國語, 他只能對兒子說台語. 不懂第二語言, 才是傳承
第一語言的利器. 但潘朵拉盒既然打開, 單語時代一去不返.
: 3. 父母本身也不太會講祖語。
那更是驅力.兩手一攤, 連政治壓力也沒有了.
: 4. 覺得學祖語沒用,浪費腦力和時間,與其學祖語,不如學英日語。
年輕一輩尤其是城市人, 把傳統事物當成負擔. 在不得已或懵懂時接受
之. 反而在可以自主情況下上傾向強勢的語言與生活型態. 譬如老子哈
日, 女兒哈韓, 兒子哈嘻哈樂. 其實這是價值觀作祟, 並非真正的學習
負擔, 同時學得許多種語言, 耗費的時間並非乘語種的倍數.
作者:
saram (saram)
2014-05-07 06:42:00都市化, 學歷高, 務實商業環境等等因素, 讓家庭語傾向強勢語台北父母特愛幼稚園雙語教學, 現在流行到全台都會區裡. 畢業典禮中要秀英語唱遊滿足各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