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Tahuiyuan: 簡單啊,缺什麼詞一律音譯,叫helikopt可以吧? 01/03 20:08
→ Tahuiyuan: 引進外來語,以前主要用片假名,現在官方喜歡用華語, 01/03 20:09
→ Tahuiyuan: 但明明是羅馬字系統的語言,用英語不是最快… 01/03 20:09
謝謝大家的意見回饋,原本回在語言學板,沒有想到會在這裡討論
我想回應一下 T 大的意見,因為正好可以突顯我原本寫這篇的點
原本這篇是在回覆語言學板板友的發問,裡面他提到
: 但身為台語母者卻會完全聽不懂這台語(用到大量古語台語與全新沒聽過的名詞)
的確就是,要造新詞都可以造。台語在土木跟電機有不少日語借詞,
甚至有些領域,固有詞就很夠用了,例如生物學的話:
https://www.faceboook.com/koef.kuroshio/posts/3226740777350202
這邊就不贅述。甚至我覺得在科技領域,華語都是直接 code-switching,
並沒有一定要把詞本土化才能用。
但是重點在,不管是借自日語、英語或漢字台讀,會有人說:那種講法聽不懂。
比如講 tian7-tsu2-kui2-ik、hi-soo3,都是高中學過的概念,
我並不覺得有人聽得懂。因為當初就不是用這個語言學的,
活到現在沒聽過這些詞,當然聽不懂。
以您的例子來說,我是不覺得如果我跟族人說:
mgluw saku helikopt musa inu inu
會有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啦......
我們族語課開學之後可以幫您實驗看看,我自己是覺得機會不大。
我原文舉手語的例子就是因為,手語要翻譯、要一直用的關係,
這些新詞除了被創造出來之外,還一直有在被用、被拿來談論事情,
才是這些詞可以活下去的關鍵。
如果整篇文章都用我自己發明的詞,拿來寫論文都沒問題,但是最後只有我自己看得懂。
我發明完、沒有人用,另外一個有同樣志向的人也自己發明一套。
兩套的邏輯可能完全不同,我用華語借詞,他用 code-switching,無法相通。
然後等我們兩個都死了,這些詞就一起死了。
沒有一群人共享的語言,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
這也是我原文一直強調 community 的原因。
推 saopp3457: 我覺得手語比較不會用在抽象的概念上 01/03 21:43
→ saopp3457: 對於具體的事物 都可以用他的形狀動作來演繹 01/03 21:43
因為提到這個話題,就來離題講一下這個。
我不太清楚這樣的想法是怎麼來的,還有大家對於「抽象」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抽象指的是「看不到的東西」的話,手語當然可以表達,
像是基本的情緒「開心」「生氣」「難過」「興奮」都有手語詞可以表達,
更細緻的情緒像「羨慕」「忌妒」「恨」「輕/歧視」「仇視」都各自有詞可以表達。
而且我講的不是像從華語借詞,不是說「開心」要打成「開始」「心臟」,
是有一個單詞意思就是「開心」。
或比如說華語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我了解有兩個手語詞可以對應。
其中一個強調單方面的影響,類似「某 A 從某 B 身上得到了某某習慣」
另一個強調雙方逐漸變得相似。
都是單一的手勢,我覺得超級有效率的。
或者是說抽象指的是公民權利、社會政治,這種眼睛看不到實則充斥於週遭的東西
那手語也沒問題,可以拿來講公投17案核能發電的議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3U46sphU
也可以拿來講公投19案,選舉日期要不要綁在一起的議題
(日期綁在一起、六個月內,時間算是一個看不到的概念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385ltjqECI
就以上的例子,我會覺得沒有『不會用在抽象的概念上』,
除非我們對「抽象」的定義不太一樣。
如果所謂抽象是指尖端科學、原子分子的話,
我覺得問題並不是手語沒辦法講,是回到原本這篇文章的主軸,
因為沒有人用手語談論這些,所以好像不行。
但如我原文說的,我跟聾人可以討論網頁程式,因為我們都會寫網頁。
我也跟別的聾人討論過專利公司的工作,因為他就是做這行的,所以可以表達相關的詞。
當我們形成了一個小社群,詞就出現,也被使用了。
另一個例子是免疫橋接
https://youtu.be/RCzrDbERBzY?t=1533
雖然這位翻譯前輩是照中文字打出來,最後補一個「四字詞」
(最後這個算是手語借詞的時候的一個功能詞,把借詞跟其他句子的成分清楚標記)
等於是一個華語借詞 <= 一個在所有台灣非華語的語言都會做的事
我自己是覺得免疫橋接超級抽象的啦 XD
→ saram: 手語可以完全以文字替代表義. 01/05 01:07
如果你是從某些聽障教育或慈濟學到的手語,那個不是最自然的手語。
那個是為了符合聽人想要打手語歌,或是用視覺教聽障小孩華語,而「人造」的語言。
就像你為了教美國小孩華語,而教他這樣的英文:
you eat through over what 或 small town old event many ~~~~
你 吃 過 了 嗎 小 城 故 事 多 ~~
假設真的有人這樣搞好了,我們也不會說現在的英文是可以完全以文字替代表義吧?
自然手語第一句話會直接看著對方,打「吃」「到」,加上疑問的表情。
**這邊「到」是一個功能詞,表示「完成」,只是手語目前沒有書寫系統,
所以先以這個詞的『實詞語義在中文中的對應』代為書寫表達。
希望大家在聽到手語的時候,先不要預設它就怎樣怎樣,
跟第一線的使用者溝通、融入、了解,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人的潛能無限~同樣的腦的 faculty 在感官受阻的時候,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功能。
這邊貼兩個影片,擴展大家對語言的想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Dtqtd1CZ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rK3P15T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