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此波冷空氣

作者: civelant (阿痕)   2016-12-26 21:39:55
我不知道以一個預報員的身分發文是否合適
但有些話想說
(氣象預報就是要為人民(使用者)而服務 這是最高宗旨
其他的考量 應該置於其後)
這波冷空氣的確是不太好判斷的個案
但是不太好判斷的原因
不是因為模式分岐度大,事實上各模式對於臺北最低溫的預測大都在一度以內
問題在於
這個分歧的Range剛好卡在冷氣團邊緣(所以如果真的到14度以下,請別意外)
關於冷氣團定義的討論已經很多很多
(改的優點:解決很多問題 就像這個個案,反正對民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影響和感受
     不是哪裡的溫度幾點幾度,是東北季風還是冷氣團還是強冷,說不定大部分
民眾根本不清楚那代表的意義
   缺點:這標準已經沿用了數十年,改了之後怎麼跟以前的個案交互比較?)
,我就不在這邊評論誰對誰錯
氣象局除了參考各種預報指引外
還會有討論會充分交換意見
所以關於這次低溫不會是專斷獨行的主觀決策
只是受到預報時間的限制
有些事我們還是可以做得更好
理想上,一個完美的預報作業應該包括對各個預報指引(各模式)的校驗
甚至,最好的情況下,應該去參考同一個模式不同系集成員的分布
但是在短短2小時內,我們就要從看資料到發出預報,上述的理想境界實在難以付諸實現
因此氣象局在氣溫預報上最常參考的就是各主要模式的
MAX30 MEAN 以及 MIN30
最後預報員會在這些迅速可能的指引下,加上自己的判斷(比如是乾冷還是濕冷? 
雨會下得明顯嗎?會不會有輻射冷卻?)來做微調
當然大家還是會交換意見取得共識
面對這樣的作業形式,這篇文章我相當贊同一點的就是加入信心度的預報
事實上
氣象預報,不管是氣溫還是颱風路徑甚至風雨預報,從來就不該是單一值或一條單一的線
預報不確定性,可預報度 等等議題存在各種天氣現象中不容我們假裝看不到
因此一個方法就是預報採取一個range,range的大小則本於模式的分岐度或是預報員
的信心
另一個方法就是像日本一樣,在預報後加上ABCD的信心度指標(這也不難,
比如抓個標準差當成判斷標準就好)
如果硬是忽略預報不確定性
強給民眾一個確定的預報
久而久之
民眾會覺得 "阿 現在氣象就是這麼發達準確啊 那以後預報有點偏差就是你的錯"
這不是一條好的路...
氣象局最近已經改變了許多了
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以後會有許多新的改變(或產品)喔!
※ 引述《jasonccr (花花)》之銘言:
: 今晚開始冷空氣要南下,溫度要將低了,請各位要注意天氣變化噢
: 話說,看了幾天的模式,看到許多板上大大的推文(包含我自己)
: 都對於氣象局對於這波將要開始的冷空氣,沒有定義為"冷氣團"而感到有些懷疑
: 今天詢問了氣象局的學長後,得到CWB如何預報冷空氣低溫的方法
: 也已經徵詢當事人學長的同意,將他的回覆大致整理到這邊,有興趣的大大可以詳閱~
: 其實,對於有興趣看模式的人來說,不外乎用850hPa的模式預報溫度來推估低溫
: 再考慮水氣量而得到低溫的估計值
: 但實際上,CWB本身又更多加入客觀條件的標準 (預報指引)
: 以下是原文,包含了兩位學長的說明: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