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週二梅雨的降水,有些較悲觀有些較樂觀,
從模式預報來看,這是因為一直有東亞脊的因素,
而今早模式最新的預報對這個東亞脊的影響力顯示了變化。
目前台灣南方的太平洋高壓勢力,並不會太強,所以對於鋒面南下帶來降雨不用擔心,
從東亞東移的短槽與東北亞冷渦的疊加下,
預期會壓制台灣南方的太平洋高壓勢力,
並且在後期切斷西太平洋的太平洋高壓脊。
因此,這波梅雨鋒面南下台灣,全台降雨沒有甚麼問題。
不過,
今早最新模式預報對東亞脊預報了影響力而有了分歧,
由於東北亞冷渦與東亞短槽疊加,對應槽後產生東亞脊向南移動,
出現中緯度系統與南方副高系統的互動了,就要看對梅雨鋒面的影響力了。
因此模式預報對此看法有強有弱了:
1.強派
強派模式顯示後期東亞脊會出現封閉高壓,
但沒有往北變阻塞高壓,反而大幅度向南連結太平洋高壓,
在脊前偏北風的形勢,梅雨鋒面被大幅度通過台灣向南移,而變成不像梅雨鋒面。
2.弱
弱派模式顯示後期東亞脊不會形成封閉高壓,而是很快東移崩潰,
因此,脊前的偏北氣流不會像強派認為推走梅雨鋒面,
鋒面南下後全台顯著降雨,
其中一段鋒面東移,一周尾聲在西太平洋上滯留,冷空氣對峙著暖空氣,
而台灣這一段則由東移的南支槽提供的水氣,
在南海北部到巴士海峽的西南風急流消退期較慢,
對台灣東部和台灣南部的降水較樂觀。
因此,台灣這一波降雨較要看東亞脊產生與太平洋高壓的互動了,
目前仍傾向樂觀派,比較要值得關注的是
後期, 一周過後,下一波中緯度系統似乎不夠強,緯度偏高,
如此一來,太平洋高壓可能太強。
晚春與深秋不同地方在於,
晚秋的降雨要擔心的大陸冷高壓太強,直接抑制南支槽,
晚春的降雨則要擔心太平洋高壓太強,直接控制台灣,
目前以歐洲最新模式預報看來,一周過後,太平洋高壓有控制台灣的趨勢,
如此一來,今年南海西南季風爆發要遲到了,
就看下一波中緯度系統的表現了。
(簡單說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