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社區其實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特性
我們想想以前小時候,在鄉下的村莊生活
那時社區的發展是以村莊為單位(現在主要發展成里)
那時的村莊跟村莊之間是有非常明確界線的
我們這個村的邊邊就是一片樹林或農田,村子口才有路通往別的村子或往鬧市
所以交通的設計就很容易可以區分為村裡的社區道路跟從村子口到主要道路的次要道路(聯絡道),以及主要道路(城際道路、高速公路...)
那時會出現在村莊裡的人或車,要嘛是社區裡的居民,要嘛是訪客,特徵就是目的地就是這個社區。
因此社區內可以速限30,25,甚至15。因為會出現在社區裡的車,目的地就是這個社區,都到家了,你還急什麼? 大部分人也願意在自家社區內降低速度,尤其在過去那個整個村子都是親戚的年代,你一不小心擦撞到的,可能是二叔公的小孩,可能是你鄰居,可能是你小學同學。
這個社區模式目前在大陸型國家還是非常常見,美劇裡都會出現。
但在台灣,因為土地面積小,人口過度密集,以前那些村莊(現大多改編為里),不斷的往外擴張發展,里跟里直接接觸,界線就消失了。
你現在很難知道你住的里跟相鄰的里的明確分界對吧?你住的里跟四週相鄰的里,明確分界是哪一條路?這應該很少人能說得出來。
同時台灣的都市發展往住商混合模式,在社區內就會出現很多商業設施。當社區邊界接觸時,住在這個社區的人就會抱怨 :旁邊那間全聯離我家只有100公尺,但是中間沒有路能通,我要繞一大圈才能到。
於是地方民代就會積極的“打通道路”,把這些以前無法直通的社區打通,於是社區的邊界就完全模糊化了,所有社區融合成一個大社區(城市)
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台灣交通環境惡劣的其中一個主因。
以前住在鄉下時,路上根本沒什麼車,小孩都在路上玩,經過的車速也很慢。行人都不用擔心往來的車。
但現況則是主要道路車爆炸多,車速又快,社區道路也沒好多少,因為道路四通八達,主要道路塞滿了,就會有車輛開始“鑽小路”,很多人也會以能找到能閃掉幾個紅燈的捷徑而自豪。
其實你仔細想想,現在每天通勤的車輛,除了城際通勤外,大部分的車都是穿行在一個又一個的社區,這些穿行車(目的地不在這個社區的車輛),相同特徵就是:趕路。
因為我的目的地不是這個社區,我當然是有多快衝多快,每個社區都減速30通過,上班要遲到多久?
於是本來應該是步調和緩的社區內,依然每天車水馬龍。噪音、揚塵等等
回到山頂社區。山頂社區的一個優勢就是,因為地形限制,山頂的社區無法無限制的發展,因此很容易形成一個單獨的聚落
譬如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山頂社區,南側是台灣大道,北側是西屯路四段(再往北沒房子了),西側也是西屯路四段,或都會南街以西其實就沒房子了。東側則是國際街為界,再往東坡度太陡也沒住宅。
因此這個山頂社區,受到地形限制,四週天然就不會跟其他社區再有接觸的機會。
道路設計上,就能有很完整的區分社區道路跟對外主要道路(對外就台灣大道、西屯路這兩條)
社區內的道路就可以完整的規劃人行道,降低速限,規劃行人徒步區、自行車道這些
因為出現在社區內的車,目的地就是這個社區,不應該出現穿行車,整個社區內的車流量、車速都可以得到控制。
要達到這個目的,適度的將主要道路與社區道路做出區隔是更合適的,這裡的區隔,指的是讓車輛從主要道路進入社區更困難。
譬如舉個例子,目前從台灣大道,海線方向往市區方向,要進入這個社區,可以在都會南街、遊園北路、遠東街72巷&國際街這四個路口左轉。
其中遊園北路跟遠東街72巷的左轉就可以取消(禁左)。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首先少了一個左轉時相,這個時相的時間可以分配給行人綠燈、從社區離開的綠燈時相以及主要道路的直行綠燈。少一個時相,車流更順暢。
其次是減少穿行車進入社區,想從台灣大道往西屯路的車,只能從外圍道路,減少穿越社區的車輛。
當然顯而易見的是,住社區裡的人會抱怨這樣“很不方便”,譬如住在遠東街72巷內的住戶,從海線回來就得提前在都會南街左轉,再繞一小圈回家。
這也是這次這個西屯路四段路口會被陳情的主要原因,居民只在乎 :我要多繞60公尺很不方便。
卻沒想到,你能很方便的進入社區回到家,同時也代表那些目的地不在這個社區的車輛也能很方便的進入社區,然後穿越社區(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捷徑)。 這對社區內的居住品質其實是很負面的影響,就好像現在遊園北路上的車流有90%都是穿行車,遊園北路的路幅還沒有旁邊平行的遠東街寬,但遊園北路的平均車速遠遠高於遠東街,原因就在於遊園北路的車流主要組成都是穿行車。
然而再仔細盤點,其實西屯路四段的原始設計,對遠東街169巷的住戶是有利有弊的,最大的不方便就是從西屯路三段回家時要往前繞30+30公尺才能回頭。
然而優點呢?優點是如果出門要往市區,在萊爾富路口不設號誌,只要確認幹道沒車就可以直接匯入,這個路口不管是現況或未來通車,169巷分配到的綠燈時相絕對都是最短的,等五分鐘綠燈15秒絕對不是夢想。所以雖然回家要多繞一小段,但出門卻方便很多。哪怕要走西屯路往海線,往遊園北路617巷去等左轉,也比要從169巷等這個五向綠燈要短得多。
單就這點來看,原始設計其實對169巷內的住戶是利大於弊的。再放大到整個社區的狀況,以及對整體車流的影響來看,現在這個設計真的是糟到不能再糟。 只能說台灣的交通環境就是這樣,幾個鄉愿居民找民代就能對交通設計指手畫腳。交通單位沒有足夠的素養與堅持。交通單位其實不是不懂這些,但大部分人的想法是 :你自己要改設計,我就配合你改,反正最後使用道路的是你們自己,我蓋好了一輩子也不會使用到這段道路。與其我嘗試說服你,不如你想怎樣就怎樣,改設計我還能追加預算呢。
※ 引述《wisdom ()》之銘言:
我住遊園北路,所以這條我長期關注
中科西南向聯外道路(現已整併為西屯路四段)
在西屯路三段、遊園北路、都會園路這個路口,原始設計是西屯路中央分隔島封閉。
因為這個路口其實比想像中複雜,除了前面列的那幾條路以外,在萊爾富旁邊還有一條遠
東街169巷+143巷1弄(以下以169巷代)
所以這裡是一個五向路口,號誌非常複雜
https://i.imgur.com/ySa5K5r.jpg
所以新路在設計時,同時有考慮到這個路口太複雜,原設計西屯路口中央分隔島不開放。
因此從西屯路三段往四段(往海線)的車流只能選擇直行西屯路四段,或是由新闢的右轉
引道往都會園路。 西屯路3/4段路口就可以不設交通號誌。
往海線方向的車,如果要往遊園北路,過了萊爾富,往前約30公尺,這裡設了一個路口
都會園路/遊園北路617巷&西屯路四段。
這個路口是新闢的,所以腹地夠大,且有獨立的左轉道。
https://i.imgur.com/XLNi9cG.jpg
這樣的設計是目前這個路口的相對較佳解,其實我認為的最佳解是放一個圓環。但是台灣
的交通教育太失敗,駕駛人不會用圓環,政府解決不了不會用圓環的駕駛人,只好解決掉
圓環。
總之,撇除圓環外,這已是目前相對優解。
解析各方向車流狀況的話,
西屯路方向是主要道路,不會有問題,西屯路西行往海線,可以由引道右轉都會園路往都
會公園方向,可以直行西屯路四段,往遊園北路在617巷左轉。
西屯路四段往市區方向也沒有問題,要往都會公園的話也是在617巷這個路口左轉都會園
路,往遊園北路則可以選擇在617巷右轉,或是再往前到萊爾富路口前有設右轉引道(同
時方便往遠東街)
遊園北路要走西屯路四段往海線則是利用617巷,往都會公園亦同
遊園北路要往西屯路三段,則是直接在萊爾富路口匯入即可(這裡不用設號誌,只要遵循
支道讓幹道原則即可)
一開始設計其實就是這樣。
但是,就是有但是。住在169巷的住戶就不爽了,西屯路3/4段封閉中央分隔島的話,他們
從西屯路三段要回家就會很不方便,因為不能在這個路口直接左轉回家,要往前繞30公尺
掉頭再30公尺。這樣要多繞60公尺,很不方便。
所以去年(2022)年底,道路即將完工的時候,這裡的住戶就陳情要求打開西屯路分隔島
,喬了三個月以後,最後分隔島被打開,工程又延宕四個月,為什麼我會說又呢?這條路
開工時的預計完工日是2022/9呢!(最後在四月底完工,目前驗收中)。
這就是這個路口現在會邊這個鬼樣子的原因。
這篇回太長了,我個人想法再回一篇好了。
※ 引述《ted86002 (大摳)》之銘言:
: 如題
: 特五號開通(8/4)我覺得是好事啦~
: 不然原本已經只有雙向單線道的遊園北路夠小了,路邊還一堆住戶亂停的..
: 中科聯絡道路也就那幾條。
: 但我想靠北的位置是在..
: 遊園北路接西屯路那個大路口(萊爾富前面)
: 不知道有沒有人覺得那個路口現行的棒棒糖為啥要裝成這樣?
: 用一堆棒棒糖圍了一塊小三角?
: 然後西屯路要上去遊園北路的汽機車搶那個小小的路口...
: 鬼島交通已經夠亂了,標線設計能不能更友善一樣啊
: 一堆標線跟道路設計根本給用路人陷阱繳國庫
: 有沒有一樣對那邊的設計一頭霧水的?
: https://i.imgur.com/wgiIuY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