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eo5277 (I am an agent of chaos)》之銘言:
: 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滿嚴重的
: 對台南來說這是一個路線問題,有幾篇文章提到京都。
: 老闆很頑固之類不過我去了幾次京都,大阪可能去的店家不同所有些不同體會吧。
: 首先呢定義小吃這件事情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
: 小吃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路邊攤(屋台的)
: 有在集中市場的像錦市場那樣。不過日本分的很清楚市場通常是外帶的。
: 如果有座位空間的,除了乘涼用的川床,和室。大多數是有冷氣的。
: 當然這些地方用餐價格是會高一些的,歐洲美洲也是一樣。
: 要說是國際通則也好,西方價值也罷。不過使用者付費這個觀念是推行的很成功的。
: 服務的附加價值,是值錢的可以轉換成價格的。
: 日本人有一種很值得誇讚的好處是,念舊但是不守舊,自從龍馬之後敢於創新
: 讓他們幾乎脫亞入歐,根列強平起平坐。 我想當他們再考慮,究竟是守舊保留地域性
: 民族性,服務本地客源還是向廣大的世界市場展開懷抱的同時。
: 應該有過這種爭論吧?
: 當然,充滿鄉土味的用餐環境,鄉土味的待客方式也許可以逆向行銷。
: 成為一種風格吸引某些人前來。
: 接著,應該討論一下,有座位的餐廳提供空調是不是一種普世價值呢?
: 做為服務她是不是一種必須品,又或著是小吃需不需要服務?
: 我記得前幾年戰了好長一串的就是八峰亭,當然她的新聞成為逆向行銷算是很成功。
: 但是後來方法也是有親民一點。當然如果她算小吃的話
: 怎麼定義小吃就真的很困難,TAPAS也算一種小吃,可麗餅也是,熱狗也是辣雞翅也是
: 這些也都可以 TO GO,也有座位。
: 小吃起家通常都是從簡單基本的店面,或是路邊攤。
: 一路進化到有著餐廳的面貌。早期可能只講究味道,用餐環境將就將就。
: 農業到工業社會吃飽,快速方便。到講求吃巧,吃的環境。這些要求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 要求服務,要求環境,其實都很基本。
: 作為店家可以順應民意,也可以便宜行事。
: 撇開服務不談,最癥結的點應該還是在於成本根效應吧。
: 有店面的小吃店主人,最在乎的就是如果我轉嫁了到消費者身上。
: 他們會不會買帳呢?這種擔心往往就造成整個環境持續五十年不變。
: 一但消費型態慢慢轉變,其實是很危險的。也許還會有人喜歡傳統的感覺
: 也許到時候再轉變也沒有什麼不好。 不過有些事情預先為消費者想到
: 這不也是服務的精神之一嗎? 為什麼普遍來說大家都說台灣小吃有潛力,有實力。
: 但是,卻沒有很知名的品牌或是代表呢? 不能成為一個象徵?
: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們不要成名,我們不要賺大錢,我們只要固守傳統。
: 維護舊有客源就好。這也是種路線。但也許有點自我設限了
: 台南小吃有陣子很火,因為電視曝光,因為食尚玩家。
: 因為香港背包跟陸客背包。慢慢的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來到台南。
: 固然傳統待客方式是最自然的,但是也許多替不同國家的客人想想也會有驚喜。
: 當然不想作外國人生意也是可以。
: 也許協助店家做個問券,有冷氣用餐的區域把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外帶便宜。
: 這樣嘗試看看會不錯。
看到拿京都來比台南就已經有點顆顆顆了
這裡沒有貶低任何一方意思 只是我覺得 兩個不同國家的風俗民情拿來這樣比
不管對哪一方都覺得不公平吧
台南很多很多小吃店從我小時候就有了 一直到現在 也都沒有裝過冷氣
(味道是有跑掉一些啦XD)
台南的小吃 主要本來也不是賣觀光客的 (現在其實也不是啦)
在臺南生活的大家 都很習慣了早 中 晚 肚子餓想吃點東西 就去小吃攤吃
也不在意什麼冷氣不冷氣的
說穿了 你去吃一碗肉燥飯 一碗乾麵 你是要待多久 要有多好的氣氛
我們只是去填飽肚子的阿 我們只是要花少少的時間跟金錢 填飽肚子阿
當然有冷氣是很好 台南的夏天也視熱死人的
但我一點都不覺得 要為了觀光客的"舒適" 改成有冷氣的店面
甚至是提高價格
因為這些小吃店本來就是為了填飽台南在地人而開的阿
這不是自我設限 這就是台南呀
消費型態不管再怎麼轉變 小吃店就是小吃店 它就是填飽肚子的地方
如果你不喜歡 台南還有許多有開冷氣的店面 也很好吃的 可以去尋找
我想 如果肉燥飯+貢丸湯一個套餐賣399加一成服務費
即便他有多好多好的服務 多好多好的環境
嗯...在臺南應該很難生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