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靠外來客或觀光來提升一個地方的產值是有機會的
但要靠這個來讓年輕人回流會是困難的
所以第一件事情,需要先認清這是一個長期的計畫
不能落回短期靠主題觀光提升經濟效應的 KPI
若要翻轉一個地區,是需要靠專業來造鎮
這個會需要一群人對某個產業帶頭來深耕專業聚落
但是
不能以在地特產作為主題,例如香、菱角、農作物
而是需要有技術的產業,例如加工製作果醬、設計、藝術、或任何知識型工作
例如魏德聖導演的豐盛之城計畫,其實是有機會造出「攝影領域」的專業聚落
我記得天下之前有份評論是在說日本的地方創生
裡面有提到台灣與日本的地方創生最大的不同
在於台灣的地方創生模式養出來的是員工,而日本養出來的是創業者
台灣模式效應肯定低,因為就僅是單純創造可替換性的就業人口而已
無法創造出真正的產業價值
而日本的模式又太以在地特色為出發點,反而會限制自己跨出在地的方式
在我的看法,應該要以專業領域深入研究的人員為出發方向
以一個技術領域為出發點,然後深入研究這個領域
使其成長,慢慢能夠將外地的該主題產業需求引導進來解決
接著變成產業領域代名詞,就能發展成產業聖地與成為產業通路
台南其實出了幾位國際的果醬男孩和果醬女孩
這代表他們對於果醬的研究是深入的,並且是願意燃燒在這個領域上
若我是台南市長,我會在溪北搞一個果醬研究工廠,重點不是販賣觀光果醬
而是盡可能滿足研究果醬所需要的軟硬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讓這個地方能夠在果醬圈裡面變成是一個可以無限嘗試研究的場域環境
持續吸引各地對果醬製作有興趣的青年過來這邊投入
在這樣的沃土下,產出好的產品就是遲早的事情
屆時要對外創造出商業模式,就不會是困難的事
以上用果醬來做舉例,應該任何知識工作都可以依循這樣的方式進行
但要能夠發展出這樣模式的前提是需要先有已經在該領域投入研究一段時間的拓荒者
而政府還是擔任輔助的角色
該做的事情就是嚴格審視補助的案件與挖掘主題產業的拓荒者
其實這個模式跟技職體系很像
不同的是一個是投入進駐,一個是年限到之後離開
結果的目的是不是把養出的人留下來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