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心得

作者: glenna9305 (凡雲)   2018-08-19 17:24:23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9qirA7
「我不禁想,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
往往是因為這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
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
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
再歸因於『父母的管教』,
不僅忽略了其個人特質,
也忘了把它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
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
只是這些小孩的故事沒人關心,
人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開始知道公視要翻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
就很好奇要如何把原作近似散文的紀實體裁,
改編成高潮迭起的電視劇,
尤其聽到會加入「科幻」元素後,就更加期待了。
原作者吳曉樂將自己當家教時期的所見所聞寫成九篇故事,
每一篇故事都寫出了當前台灣社會被「升學主義」給綑綁的家庭悲歌,
看著那些孩子們在親情的勒索下逐漸變得了無生息的臉孔,
身為旁觀者的作者雖無法拯救他們,
但她選擇不將頭別過去,
而是將他們在選擇順從與反抗之間的掙扎與血淚記錄下來。
原先這部戲是想照著書中所述,
以家庭倫理劇的方式呈現,
導演陳慧翎因病暫緩工作的期間,
重新審視劇本後決定重盤來過,
改以加入科幻元素的單元劇為架構,
以台灣版《黑鏡》作為宣傳口號,
雖然致敬經典作品的意味濃厚,
卻也因此為台灣類型劇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五個單元的播放順序也頗具巧思,
從與現實世界相差不遠的《媽媽的遙控器》與《貓的孩子》這兩部作為開場,
中段則在《茉莉的最後一天》中放入可以預見的未來科技,
到《孔雀》裡跳脫理性與邏輯的奇幻情節,
再到最後一個單元《必須過動》裡完全架空的反烏托邦社會。
在這些比原作更極端的背景設定下,
反而能讓人以一種冷靜的距離去審視社會中多數人所信仰的價值觀,
其實是多麽扭曲的存在。
除此之外,《必須過動》裡的彩蛋也令人印象深刻。
前幾集裡備受成績壓迫的孩子們,
在這部戲中一個如同世外桃源的森林裡,
終於能擺脫壓力,重新發現自己的天賦,
他們也終於露出屬於那個年紀該有的笑容,
眼裡綻放著希望的光芒。
(雖然這片桃花源最終也被現實給摧毀,
但至少擁有過短暫的美夢,讓人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選擇。)
以下分篇討論電視劇與原作的差異及感想:
《媽媽的遙控器》:原作章節《怪獸都聚在一起了》、《天賦》
這部的主角紀培偉,
是唯一在書中找不到名字及際遇完全一致的孩子,
在讀完所有故事後,
我猜想編劇應該是融合了《怪獸都聚在一起了》的蔡漢偉與《天賦》中的紀小弟,
故事中兩個母親都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控制欲,
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為小孩的未來擔起重責,
尤其台詞那句:
「我是他媽媽,小偉的未來,不管是窮途潦倒,或是一帆風順,那都是我的責任。」
完全脫胎自書中紀媽媽與作者間的對話,
因為正如書中所說,
「父母的成就,總是跟小孩子綁在一起。」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是原作中我特別印象深刻的一篇,
裡面採用了三個人的視角去看一個孩子的墮落過程,
孩子責怪父母過度的保護讓他無法融入同儕之中,
永遠被當作媽寶般排擠,
書中一段蔡漢偉被迫轉學與女朋友分開的過程,
更令人聯想到劇中小偉因為遙控器而失去了初戀的回憶。
但更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是母親說的段落,
漢偉的母親把世人區分為「新世界」與「舊世界」的人,
並且認為
「這世界越來越髒了。想要養育出一個乾淨、無汙染的孩子,實在是困難重重。」
把其他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視為「細菌」,
讓人不免想到護家盟一派的人。
第三個視角則是學校老師,
從中看見一個立場相對中立的視角,
同時也點出在當今社會,
面對要求越來越高的家長、以及越來越有自我意志的孩子,
所累積的壓力足以擠垮一個優秀的老師。
《貓的孩子》:原作章節《人子與貓的孩子》
「貓的孩子不用讀書,
只需要好好地吃、安穩地睡。
貓咪長大了,也沒有人舉辦考試,
給每隻貓測量PR值,檢驗牠們的程度,
所以,小圓媽可以這麼溫柔地疼愛一群和她沒有血緣、不曾懷胎十月生下的小傢伙。」
在情節上,與原作相比,
電視劇加入了「殺貓」以及羅志葳這個腳色,
讓原本較為平淡的故事增加更多戲劇性,
而我也特別喜歡電視劇用「漏水」這個意象來暗示家庭的分崩離析。
而原作中,主角「眼鏡仔」的生活環境相當優渥,
作者在最後以此反諷,在外人眼中,
他過得相當幸福,吃穿都是昂貴的高檔貨,
上下課都有媽媽開著名車接送,
然而只有看過他面對母親打罵時怯懦樣子的作者,
知道他溫柔的心布滿了看不見的傷痕。
電視劇雖然讓主角阿衍一度走上了極端的崩壞之路,
卻也讓他與母親有了擁抱和解的結局,
但是書裡的眼鏡仔,
就像許多被父母期待給壓垮的台灣孩子一樣,
還找不到解脫的出口。
《茉莉的最後一天》:原作章節《一脈不相承》、《高材生的獨白》
「我想保護我的女兒,但這很難,
有時候我不夠勇敢,也會跟著別人一起傷害她。
小葉有一點遺傳到我,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可是,我不想要小葉成為第二個我,
那很痛苦,有太多不必要的執著,
到我這一代該結束了。」
原作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一脈不相承》,
而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在看完《茉莉的最後一天》後心中充滿了遺憾,
那麼回頭補原作這篇時,可能會有稍微被治癒吧,
因為它所講述的,是「如果茉莉活下來了會怎麼做」的另一個故事。
明玉就如同劇中的母親那樣,
一路為女兒茉莉規劃未來,
從高中一定要念北一女到婚嫁對象,
茉莉為了取悅母親全都承擔下來,
即使偶爾會對這樣的選擇感到疑惑,
也總是壓抑著自己的委屈。
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女兒小葉,
當她成長到會被外界加諸以各種期待的年紀後,
她又再次感受到童年那種亟欲討好週遭人的壓力。
慶幸的是,最後茉莉選擇不重蹈母親的覆轍,
不把自己曾經受到的痛苦加諸到女兒身上,
讓不被父母所重視的這種不幸到自己這一代終結就夠了,
這一次,她要放手讓女兒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未來。
《高材生的獨白》這篇比較特殊,
講的不是作者家教經驗,而是她多年好友的故事,
這個一路承受母親高壓教育的女孩,
在學業上獲得了亮眼的成就,
許多人也將這些歸功於她的母親,
然而她卻不因此而感謝自己的母親,
反而直到成人還是對她懷抱著仇恨,和解之日遙遙無期。
「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慾望、想像的容器,或者是載體。」
這是多年以來與母親交手後她最刻骨銘心的體認。
其中有段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改編,
是當高材生敘述母親用同一套手法教育妹妹,
但妹妹卻百般抗拒叛逆時,她旁觀著母親痛打妹妹,
但在電視劇中,
茉莉的靈魂卻出現並且拉住了母親想責打妹妹可莉的棍子,
這或許也可視為是一圓高材生主角心中的缺憾吧。
《孔雀》:原作章節《私的迷思》
原作章節標題就已點出整個故事的主軸,
私校情節有時並不是為了虛榮心,
而只不過是希望能讓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環境接受教育,
但往往父母的一廂情願只會造成孩子的壓力。
巧藝在滿是有錢人的學校中感受到的格格不入,
令她不得不對母親產生怨懟,
而為了支付兩個孩子私校的開銷,
犧牲家人共同生活的時光又是否真的值得?
巧藝的母親說,她現在可能會很不滿,
但多年之後她再回頭看時,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然而,究竟孩子是否在成人後會感謝父母的犧牲,
還是仍然對於當時所受到的壓力、以及不得不提早識得的世故而心有埋怨呢?
電視劇的改編雖然初看覺得有點太誇張,
但我很喜歡加入了「孔雀」的交換梗,
讓所謂的「犧牲」更加具象化,
不管是巧藝因為想要融入同儕卻反而失去了自己引以為傲的天份,
或是巧藝媽媽最後直接把自己獻身給孔雀以換得全家人的「幸福」,
這些情節看似荒謬但又何嘗不是精準的映照出現實?
有多少孩子在不適合自己的地方漸漸迷失自我,
又有多少媽媽為了家人犧牲自己的青春、夢想、自由?
所謂浮士德的誘惑,
也只不過是呼應了我們內心的慾望,
而我們自以為交換出去了微不足道的東西,
到頭來才發現所換到的那些名利富貴才是真正的身外之物,
但失去的那些卻是花再多金錢也換不回來的。
《必須過動》:原作章節《必須過動》
「『過動症』可能是一個標籤,
也可能是從天而降的神仙索。
沒有是非對錯,我們必須讓自己的每一天過得更舒適、更心安理得。
我們必須讓自己不那麼害怕明天的降臨。」
《必須過動》是這系列改編最大膽的一個單元,
也因此評價頗為兩極,
基於這是台劇首次嘗試的「反烏托邦」題材,
雖然在細節設定上有些瑕疵,
又因為篇幅太短而沒辦法細膩地呈現整個世界觀的全貌,
我還是會給予肯定。
電視劇裡關於母憑子貴的設定我覺得很有意思,
當母親變成一種職業以後,母愛還會是無私的嗎?
生養小孩對於母親來說是否會變得更像是一場投資,
當發現投資失利以後,果斷地認賠殺出或許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原作裡的這個故事,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覺得不太舒服,
雖然在現實社會,
「過動症」並不是如劇中會導致被銷毀的命運,
然而終究是個偏向負面的標籤,
尤其對於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來說,
或許是更不願被貼上的一個偏見,
於是對於書中母親的做法我完全無法認同,
為了自己能夠逃避母親失職的罪名,
要自己的小孩假裝過動,
吃那些明明不需要吃的藥,
這真的是愛孩子的表現嗎?
「我們常言,小孩是獨立的個體,
有時,我會想,反過來,父母可以說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
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
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作者在後記中如此闡述她創作這本書的初衷,
不是為了指責父母,
而是想藉由書寫這些親子關係的困境,引發思考,
進而去鬆綁親與子之間的鎖鏈,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這樣的痛苦複製到下一代。
我想起在看「茉莉的最後一天」時,
我媽媽在旁邊跟著一起看,
我們都沒想到會在其中看到如此貼近我們生命歷程的故事,
她那時候的震撼我還記憶猶新,
雖然我一向覺得她已經是個夠開明的母親了,
但她卻從茉莉的遭遇裡反省了當年高中的時候,
她也曾要我專注於課業上,
而反對我把時間花在寫作與閱讀上。
即使當年我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受到如茉莉般的傷害,
但我還是感謝她在多年以後,
用另一個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作法,並為此向我道歉。
我總以為,家人之間的暴力(不管是肉體或精神上)是殺傷力最大的,
因為家庭是我們最初的依賴,也往往是最後的避風港,
如果連這個歸屬之地都被剝奪,
在人世間要找到另一個羈絆是多麼艱辛的事。
也許將和解的希望寄託在一本書或是一部戲上面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但我還是慶幸台灣有這樣的一部劇出現,
讓曾經在親子關係中受到傷害的人,
可以從中照見或反省自己的人生。
PS. 以上引文皆摘錄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
作者: palebluereed (生活)   2018-08-20 10:14:00
推!看完有很多模糊、說不出的感受都被這篇描述出來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