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追完首播,後來又在網路上重刷1-2集 <我們與惡的距離>
覺得這齣戲要好好靜下心來觀賞,重看之後真的看到更多細節
就1-2集來說,我看到的是蒔媛編縝密的劇本架構,很像在讀一本小說
剛好分10章,而每一章的頭尾又能有所呼應,這到底要花多少功夫才能寫出的劇本啊!
佩服,如果後面沒意外,蒔媛編應該可以再下一座金鐘最佳編劇獎!
( 上一部台劇在觀影過程讓我有讀小說的感覺的是 <愛殺17>,書寫架構有夠縝密 )
大多的戲劇劇情都是走連續的,很常在每一集結尾會切在一個很莫名的地方就下集預告
若是長篇戲劇,或許是常態,但往往忽略了單集的重點性,影集就不一樣
沒有從頭鋪陳,它建構在一個已經發生的背景之下,觀看者要稍微花力氣走進他們的世界
才能感同身受,但或許這齣戲真的太貼近社會現實了,感受力度又更深
沒有無謂硬塞的台詞,每句話都是伏筆,都有意義,感覺是創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這兩集來說,最讓我驚豔的角色是陳妤,這個角色的難度好高,我覺得她本身的壓力應該
很大。可能這兩集主要的觀點都在講述加害者的家屬-李大芝的故事,故事線比較聚焦在
她身上。
第一集開頭就交代兩年前犯下隨機殺人案的犯人李曉明,而李大芝正關注著他的新聞。
公司中,宋喬安起初給人的感覺是難搞的上司,並在阿玲請產假之後,由李大芝接任副控
室的主編。
在房東應思悅的詢問下,大芝只是默默地說自己的父母已經車禍過世,一個人也挺好的…
但不知哪裡閃過的回憶,放學後,年幼的李曉文,追逐著自己的哥哥李曉明,這一段重看
後我哭了…這到底要背負多麼沉重的過去才能堅強地活下去啊,當年的兄妹倆如此歡樂,
如今已物是人非。
隨即到來的母親節,喬安的女兒寫給她一張卡片,上頭寫著:如果哥哥還在,妳應該會比
較開心吧。
這時,大芝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主管宋喬安正是罹難者的家屬,這個真相也太撕裂了吧…
原來喬安暴躁的性格是因為走不出失去孩子的傷痛,與丈夫及女兒的關係也漸行漸遠,降
至冰點。
大芝回想起過往的記憶,她正是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為了生存,她必須隱姓埋名,偽裝
自己。母親跟她說:要死,死三個人就好。隨即拆下她臉上的口罩,從今以後,妳就是
「李大芝」。
房東應思悅問大芝:妳會煮菜喔?大芝說:我家以前是開麵店的。連結到父母從前開的李
家麵館。記憶中最後的李家麵館被砸滿雞蛋,鐵門緊緊拉下,那時多少惡煞在外頭威脅著
她和她的家人。
在決定遞出辭呈時,腦中閃過與指導教授的回憶,是教授幫忙了大芝,介紹她到品味新聞
工作。教授給了大芝一句忠告:「不要挑戰人性。」我相信這是一句伏筆,不要讓別人知
道你的真實身份。
這是一部很沉重的戲劇,第一二集情感就拉扯成這樣,不敢想像後面講述到罹難者家屬的
故事會多痛。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跟他們的家人都不用負責任?我天彥算什麼?天彥到底算什麼?
不敢想像喬安如果知道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會怎樣,如果知道真相,大家對待大芝還會
一樣嗎?輿論可以逼死一個人,但大芝的存在是種罪惡嗎?永遠要走在沒有陽光的地方,
公平嗎?
最後,我想說陳妤真的演得很好很自然,好幾幕都被她的情緒逼哭,感受到她滿滿的無力
與無助。相信這部會是她繼 <戀愛沙塵暴> 之後的另一個代表作,期待她之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