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理解的程度有多深,與惡的距離就有多遠

作者: tp6xu3 (Dennis)   2019-04-22 01:42:49
看完感觸很深,想寫下心得紀錄,於是就來PO文了,
以下有劇情微雷,但主要還是我個人的心得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稱與惡)後,我真的很高興,因為在這之前,
我最喜歡的電視劇應該是日本的「寬鬆世代又怎樣」,但現在,可以很確定是台
灣拍出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到自己國家的影視工作者可以寫出如此有深
度的劇本、將社會議題融入影集中同時,劇情流暢合理不會枯燥及太過艱深,我
不是甚麼專業劇評,但身為一位觀眾,我覺得真的是很厲害,謝謝你們。「與惡」
劇中所要探討的議題很多,從婚姻中的摩擦、理想與家庭的取捨私人的領域,到
媒體自律、民粹的形成、廢死與否等的公眾利益範圍。針對這些問題,他沒有給
出解答,或許這些問題永遠沒有完美的解答,但在不斷的去面對與討論、實際去
嘗試改變,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遠離惡的路。
其中,最吸引我的莫過於對貼上標籤、社會的共同敵人,也是本劇的主線劇
情。回憶起之前李老師上課講的傅柯的東西(其實還是不懂),現在更具體的呈
現在眼前,以下的心得主要是針對這個部分。
生於現代,人一定要組成社會、加入成為一份子才能夠生存,但如同漢娜鄂
蘭所說,人是有多樣性、差異性的,要怎麼去看待那些與「我們」稍有差異的同
類,是無可避免一定要面對的問題。他們跟我們一樣嗎?還是他們應該被貼上標
籤做好隔離?甚至,他們還同樣是「人」嗎?
「與惡」一劇很明確地描繪出現實生活中被我們貼上標籤的人們,重刑犯、
身心症患者、遊蕩者(哈哈哥)、以及他們的家屬。劇中,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歡
樂與挫折、對家人朋友的互動與感情,似乎與我們別無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他
們被當成敵人受到主流社會的追殺。到底,我們是怎麼看待他們的?甚至,他們
彼此是怎麼看待彼此、怎麼看待自己的?應思聰對他姐姐說的「妳把我當人看好
不好?」實在是令人深思。我們應該好好思考,這些比較不同的同類,跟我們究
竟有甚麼差別?我們應該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或是把他們當成敵人排除於社會、
還是承認並理解:人,終究是有多樣性的。
標籤的出現,是出於主流社會定義下的正常人對於異己的恐懼,同時塑造出
良好的公民形象方便大家遵守、達到規訓(這個詞是這樣用的嗎?)目的,統治
階層便選出一些比較沒生產力、有危害社會安全風險的人作為標靶,然後號召大
眾去痛扁他們、把他們推出我們的生活圈,在有了共同敵人後,我們便能團結一
致的去征討他們,戰勝後就能開心的入睡,忘了低薪的生活、超時的加班、高額
的房貸、像屎一樣的日子。但是這樣爽完後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這些「惡」真
的就消失了嗎?還是只能暫時性的麻痺及自我安慰?答案應該顯而易見,只是我們
不願去面對、承認。
我認為,既然「惡」是基於不理解而產生的,消除的方法,唯有以合適的方
式去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尊重人的差異性,並認識到,我們畢竟都同樣是人。
消除惡的方式,不在於事後的追究,而是事前的防堵。「惡」是我們自己去定義
的,只有在我們自己主動撕去標籤的那一刻,惡才會開始消失、才能夠共生。
當我們停止獵巫後,黑魔法就消失了。或許,所謂的犯罪、惡行永遠不會根
除,但透過人的同理心、適當的關心他人而不是選擇無視,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
離,便可以拉開我們與惡的距離。
以上淺見,請大家鞭小力點,並歡迎交換意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