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用「雜感」,是因為看完這部劇的感覺很複雜
這部其實一直收在我的清單內,但直到李銘順得了金鐘男主角獎後我才終於點開來看
因為想說的頗雜,所以用條列式吧
1.據說這部劇原型是湯英伸事件,是一樁原住民被漢人欺壓後殺人的案件
但在這部劇卻改編成外籍移工被原住民欺壓然後殺人的故事
我覺得這點相當值得玩味,也帶著一種諷刺的意含
是在表達人總是會欺壓比自己更弱勢的族群嗎...?
2.令秋部長說:「不殺就不能阻止繼續殺 如果一定要殺就要殺在最好的時機」
「只要給群眾他們想要的,就不會有人記得他們應得的。」
我想起《延禧攻略》裡面的一段戲
劇中嫻妃的父親那爾布與另一位官員被派去賑災,中間貪官污吏層層剝削導致糧食到了前線
已經所剩無幾,一同賑災的官員貪墨逃跑,導致災民暴動,死了不少人,那爾布因此入獄,
劇中皇上與太后討論殺與不殺的一段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太后:「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啊」
皇上:「可是那爾布是無辜的」
太后:「他並不無辜,他是無能。那麼多的地方賑災,可只有他一個地方發生暴動」
太后:「人民要那爾布的人頭,你就送上那爾布的人頭給他們,至於那些貪官污吏,以後再
慢慢辦」
太后:「不殺那爾布,就要徹查這樁案子,包括你的皇叔、宗室,想想先帝爺就是被他的親
兄弟跟宗室聯合反對,導致最後他只能以殺止殺」
會想到這段,一來是因為民意相同,二來是因為令秋部長的話
殺阿布,是民眾想要的
三來,部長所說的話同樣也是「以殺止殺」的意思
部長想推動廢死,無論背後動機為何,她是廢死的支持者,但同時她也是一個政客
她明白黨團已經有立場,甚至要弄走她,她要達到目的,所以她將當下無法阻止的死刑加以
操作
阿布並不無辜,他確實殺了人
但他的死刑背後是否符合程序正義?看劇的你我都很清楚
3.看完這部以後大家熱烈的討論這部劇是不是想討論廢死
然而我看完以後,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這部劇告訴我們司法有多麼黑暗」
死刑存廢的民意是可以被操作的
最後的審判是可以因為法官的私人因素被操作的
死刑犯背後的真相是否為冤獄是可以被拿來被當成棋子的
我想起《最佳利益》裡方箏說的一段話:
「真相從來都不是法院爭論的重點,不是擁有真相的一方會贏,而是贏的那一方,就是真相
」
這部劇最後沒有大快人心的反轉
蘇普里安托沒死可以當證人、可用來作為動機的影像記憶卡沒有被消滅、莉娜聽到了未成年
的證詞、有權力申請重新精神鑑定的令秋部長,眼看著局勢可以反轉,真相可以被揭穿,最
後阿布卻還是被執行了死刑
印證了那句「贏的那一方就是真相」,再次顯露了法律的黑暗面
4.「台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
七成五認為台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
八成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
當老佟殺了欺壓他們的白浪時,族人拍手叫好,紛紛說他是英雄
當阿布殺了欺壓他的阿漢時,他成了族人人人喊打的王八蛋
即使人們認為司法不公,即使同樣身為平民或窮人的民眾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判死,但
他們仍然支持死刑,為何?
因為事情不是在自己身上,判的是別人
這部劇同時也表達出「人們想要的只是他們認定的真相」
5.當沒有人在乎真相的時候,廢死就只是一個假議題
廢死支持者最大的理由是冤獄
但要避免冤獄的出現並不是廢死,而是找出真相
當整個司法體系不追求所謂的真相時,死刑產生了冤獄,廢死卻讓真正的惡人逃過了一劫
這部劇很好看,看完令人滿滿的惆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