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彭瑞金老師淺談鍾肇政文學 筆記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9-05 16:17:01
親愛的文友:
今年8月16日下午,彭瑞金老師在「鍾肇政文學營」有一個小時的時間,
跟大家談鍾老師的文學。
雖然因為時間有限,不能完整談完,但內容仍然很深刻,
將自己的筆記,和各位文友分享。 (如果找到錄音,再想辦法打逐字稿喔)
(筆記中如有錯誤,當屬我的錯聽與錯記,不歸彭老師)
時間:2014年8月16日下午
地點:桃園龍潭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講者:彭瑞金老師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一、「冷的文學」
1. 井上靖 「冷的文學」 VS 「熱的文學」
要思考的文學 訴諸自己的經驗、情感、痛苦...
2.為什麼鍾肇政老師要採用「冷的文學」這種表現方式?
《台灣人三部曲》寫於白色恐怖、連「台灣」都不能單獨提起的時代,
「非把時代記錄下來的心情」+ 「 白色恐怖的時代壓力」= 「冷的文學」
「非說不可的使命感」
鍾老師對於當時的台灣社會與台灣人的處境,
有「非把時代記錄下來的心情」與「非說不可的使命感」,
但是考慮到當時「白色恐怖的時代壓力」與統治者的特務手段,
因此選擇了使用「冷的文學」做為小說表達的方式。
二、以《台灣人三部曲》為例說明:
1.舉例一:
《台灣人三部曲》第一部的《沈淪》中,描寫1895乙未戰爭前後的台灣,
鍾老師並未選擇戰爭場面更大更激烈的中台灣等等戰役,
而是選擇桃竹苗地區的相對很小的戰役,如安平鎮戰役(今日的平鎮),
鍾老師對話的對象,難道日軍和日本人嗎?
不,是對當時的掌權者。 (當時是民國57年啊)
向當時的掌權者說:「人民的反抗,(不管何時)

是由於來到台灣的當權者讓人民生活不下去。」

2.舉例二:
《台灣人三部曲》第二部 《滄溟行》
則是描寫1920年代日本總督府開始「六三法」統治:司法行政民政
1919年文人總督的出現,
台灣社會中出現頻繁的「農民運動」、「文化運動」等等,

鍾老師將這些「釋出民權、使生活更好」的「反抗運動」的精神

轉化型塑在第二部曲之中。
3. 舉例三:
《台灣人三部曲》第三部 《插天山之歌》
寫到日治台灣晚期,
獨裁者用戰爭嚇唬人,

台灣人的地位、生活有因戰爭的來臨而提升而改變嗎?

三、 結論:

鍾老師一生都不是為自己的文學而文學,而是為台灣的文學而文學。

從終戰20週年編輯出版的10冊「省籍作家作品選集」(當時連台灣都要改稱省籍)
1冊的「省籍青年作家叢書」(其中有鄭清文、李喬),
鍾老師文學著重的是「台灣精神的領航」,而不是自己的文學成就。
以上分享筆記,
謝謝各位文友喔!^ ^
作者: asdwsxzc (阿發是小黑人的好朋友)   2014-09-05 21:42:00
感謝
作者: pushking (推王)   2014-09-05 23:10:00
鍾老是很有台灣意識的 但以前辦刊物 只能以發揚中國文學為幌子
作者: chuck158207 (Chuck)   2014-09-06 14:03:00
只是這樣隨便亂套,讀法真的很粗糙。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9-07 00:01:00
可以請chuck大多說一些您覺得怎樣的亂套和粗糙嗎?謝謝
作者: chuck158207 (Chuck)   2014-09-07 21:47:00
你可以先讀讀看他提過的作品,看你會不會有一樣的解讀...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說了orz他有台灣意識不能於他不重視自己的文學成就,也不等於他的作品最核心的概念都是台灣精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