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文獻匯刊》有收舊刻影印全文。
(1) 正文錯植《西霞文集》乙頁,使得〈林鬯園鈔〉中間有段沒了。
(2) 正文〈太姥山指掌自敘〉有題、無篇,而且標題在該頁最後一行,〈臺灣縣
學夫子廟碑記〉只剩後半篇,無題、缺前半篇。
i. 參考舊刻目次,先〈太〉後〈臺〉,正文中間似乎漏了幾頁。
ii. 但因為次頁的文字緊接著前頁最後一行的標題而來,很容易就誤會了。詳
下。
2. 《全臺文》有收舊刻影印。並有正體中文加註標點全文。
(1) 前1.所言兩點,《全臺文》都有同樣問題,甚至衍生更多問題。以下試著簡
單說明。
i. 由於舊刻影印錯植《西霞文集》乙頁,而加註標點時又沒有留意到這問題,
當成正確的內容給它弄下去,結果加註標點的〈林鬯園鈔〉中間就跳出一
段完全不像詩鈔序文的內容。
ii. 〈臺灣縣學夫子廟碑記〉另外有收在《續修臺灣縣志》裡頭,網路上有。
《全臺文》編纂的時候,可能有去參考?加註標點的部分反而有這篇。
a. 但《全臺文》所收的《二勿齋文集》舊刻影印,竟然把舊刻最開頭的目
次還有一些其他內容給刪了。結果呢,實際負責句讀作業的人,可能根
本不曉得舊刻其實先〈太〉後〈臺〉,也沒有機會想到舊刻的正文中間
其實有缺頁,就直接在〈太〉的標題下,把可能從其他地方找來的〈臺〉
後半篇內容放了進去。
b. 結果就蠻慘的。加註標點的部分,標題〈臺〉之下,只有半篇。翻到次
頁,標題〈太〉之下,內容其實是〈臺〉的後半篇;而且中間還有顛倒
錯亂的地方。
c. 另外就是加註標點的標題順序變成先〈臺〉後〈太〉,跟舊刻剛好倒過
來。
(2) 〈蛤仔灘紀略敘〉,《全臺文》的舊刻影印卻寫成「噶瑪蘭」。到底是舊刻
就有版本不同,還是編纂時設法給它硬改上去,就不得而知了。
(3) 句讀離奇不是新問題了。「利,見大人利,涉大川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
吉」啥的都出來了。(http://imgur.com/BH3otT7 )
3. 幾點心得。
(1) 這老兄的文章普遍比較長一點,好發議論,極力盤旋,可能剛好他當教諭的
關係吧?在這年代,不討喜。
(2) 用典也是個難處,像是引到詩、書、易的地方,要不是現在上網查詢還算方
便,讀起來肯定吃力,難保不會同樣斷出奇怪的句子來。
(3) 〈漱玉洞記〉、〈俞某某鈔〉寫景頗有可觀,不過這兩篇都在講福建,真要
從《全臺文》弄個節本的話,應該收不太進去
(4) 拜〈噶瑪蘭(蛤仔灘)紀略敘〉之賜,第一次真切留意到「蛤仔灘」這稱呼,
算是個人的小小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