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神哲學觀(一)—老子的邏輯方法論

作者: nknuukyo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   2013-08-17 01:27:09
前言:
過去由於一些學派的影響,提到道家思想,難免跟『消極避世』劃上等號;
又這些人跟外國人談起中華哲學時,總演變成空泛的『直覺』兩字交代過去,
此類誤解實在有辱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彷彿我們沒有能力回應他們的批判和邏輯哲學,
事實上卻不然,
即便不因這些哲人的存在感到傲然於世,
只要真切的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
面對他國哲學論述時,一樣足以抬頭挺胸、不卑不亢才是。
故其哲學性質切莫等而視之,更不能以含糊的『話術』自誤誤人。
老子的邏輯架構
(一)與西方文化的呼應
   在上個世紀,Walter L. Wallace 整合了舊有的演繹學與 Francis Bacon 的經驗論
及歸納學觀點,提出了科學之輪(The Wheel of Science)的構想,示意如下:
                  理論
↗ ↘
             
              歸納      假設 
↖ ↙
                  觀察
   由理論而演繹出去的假設,是由少推演到多,牽涉到外在效度;
   由觀察而歸納而成的經驗,是由多回溯到少,牽涉到內在效度。
                
   那老子告訴我們該用怎麼樣的邏輯態度去呼應呢?
   演繹
   老子曰:『為學日益』,
   蓋演繹而不充實學問,則遊談無根,
   我們唯有更多元的學習,演繹的基礎才會紮實,
   一者可以觸類旁通,
   二者可以檢省自身所得的演繹基礎點是否真確(含外在效度)。
   故老子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這可不是一般人想像的解法,
   
   它的意涵其實是:
   『自認為已知的人,不會去廣博自己的見識;
    而那些見識廣博的人之所以能見多識廣,
    正是他們不輕易自認為「自己已知」,故常保有赤子般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就這部分而言,
   我們很明顯可以觀察到一個事實:『老子思想絕非反智的論述』
   故老子跟提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莊子在這最原初的基礎點上,
   是完全大相逕庭的方向,所以莊子根本不可能是老子思想的承繼者,
   這些是未來有志於理解老子哲學的人,必定該清清楚楚的事。
   歸納
   老子曰:『為道日損』,
   唯有透過不斷檢省,我們才能從廣大的現象中,抽煉出最簡潔的道理,
   它比西方的歸納學更超越的地方是,
   在歸納的當時便需要對所有使用的工具、範疇、方法等各個面向進行檢省,
   它較『相同固定範疇』下,
   『去掉所有不真實的,餘後留存者便是真實』的『奧坎剃刀』還要超越,
   因為連範疇及工具本身,都是其減損的對象,
  
   若是一定固定範疇內所有的減法仍然沒辦法理出一個能讓求道者心服的答案,
   求道者便會把範疇和工具再作一次清楚的檢省,
   而非只是選一個最接近現實的答案便自我滿足。
   
   正因為道家老子確實講究如何整理出一套以簡御繁的理則,
   史家司馬談才會稱道家是:『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由歸納到神學
   
   而歸納的邏輯,在世間是越歸納核心綱目越減少的,
   從神學的角度看,他在歸整第一因時,會化為一個唯一的存在並不奇怪,
   若是能用『純歸納』的方式,理出一個非唯一且無第一因的宇宙觀,
   那才是真的非常稀罕,
   至少超乎原本歸納所涉及之『現象經驗概括而成』之原則。
   故,要討論非第一因的可能性範疇不是不行,
   但那早已經不能說是歸納原則,故,前文會有請人試舉例說明之的舉措,
   只有真的動過腦筋,才會清楚難處在那裡,而非純粹不憑邏輯的言詞之辯。
   如何看待第一因?
   老子的用詞極為精妙,卻也很誠實的交代各項細節,
   如談及道的第一因性質時,他這樣講:『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這部分他不會避談說:『到底道的前面,還有沒有道的母輩存在?』,
   因為就他定義而言:
   『在道之處,已然我們無法辨知「先後」或任何可得而成之形象』,
   從看待『道』的角度而言,或可有兩個偷雞的方法供各位參酌:
   一是採一個無法為萬物認知的節點,凡是在它之先,所劃成的集合,
   其集合體為『道』。
   (TAO = {for all x| x>y , y can't be defined by any creatures,">"=超越})
  
   另一個方式或許更省事,正因為在道之先,
   我們已然不可能有任何手段作分辨,
   所以直接將『道』當成一個『奇異點』就可以了。
   老子就算沒講這段對他的學說也幾近於無礙,
   但他還是很徹底的把它交代的很漂亮,實在難能可貴。
   相關名詞定義
   束之而為『一』&『玄』:
   『玄』指涉的是『超越知識』,
   但這超越的範疇,並非代表那最精細、那定義上的極致的超越。
   例如人類的鼻眼耳所不能感認辨知的範疇,
   不見得無法為狗鼻鷹眼象耳所辨知,
   狗鼻鷹眼象耳所無法辨知的,不見得無法由其他物種所辨知。
   所以『玄之又玄』這裡指涉的是最精細、定義上最基本單位的程度,
   非單純超越人類感官而已,
   故老子說把感官不可得的部分『束之而為一』,
   即便如此,這『束而為一』的『一』卻也還不是『道』。
   故,凡是對老子之『道』越下工夫去檢省,越不會將『道』與『一』混為一談。
   以上概略談述的是老子的邏輯方法,
   下一篇談老子近乎神技的範疇與文字藝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