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分段,方便閱讀......
※ [本文轉錄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Nc64wKV ]
作者: rex73723 (柏) 看板: Confucianism
標題: Re: [切磋] 稍作總結。
時間: Wed Jul 27 15:22:31 2016
道家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反省的哲學,也不單只有反省,它還給出方向。所謂的「無為而
治」,不是什麼都不做,也不是什麼都放任不管,而是使其能如其本性的發揮發展,而「
如其自己」,就是所為的「自然」。
而道家為何不叫「自然家」,而叫「道家」呢?因為
它相信天地有道,人間有德。所以,它是談自由的,但它是復歸天地的自由,就其整個思
想系統與西方自由主義儼然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就如前面系列文,你引朱熹原文,也能發現,儒家同樣也是認為天地有道,人間有德。那
個「道」是同一個道,都是談天地之道。
所以近代談中國哲學之傳承,有人主張「儒家主幹說」,
有人主張「道家主幹說」,但就我看,
林安梧先生認為中國哲學之傳統,
是「道主幹說」這才是最準確的看法。
儒道同源而互補,其道是同一道,只是反省之切入點不同,
功夫論之方式有異,從而展開不同系列之思想。
為何其言準確?因為中國哲學自先秦朱子以來,一直都圍繞在「道」這核心概念在研討,
思考什麼是道,如何體道,法道,琢磨一個方向,
讓人走出一條人所能走該走的路。
儒家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道家則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意思的是,《道德經》談「道德」,儒家也談「道德」,那這兩東西一樣嗎?
這你可以說一樣,你也可以說不一樣。
這不是詭辯,純依切入角度不同,而有不同之結語。
儒家強調人倫教養,其道德,是提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尊嚴,
儒學認為,人之所以與禽獸有別,無非就在人有道德之自覺。
除此,人與禽獸之差別幾希。
至於道家呢?請注意,道家「從不高估人的能力」,
道家認為,人間有許多限制,是天生之限制,
如生死,如殘疾,如美醜,這些等等我們皆應端視其為自然之一部份,
正視它然後接受它,如果你能洞察這一切無非自然,
那麼,這些限制並不會帶給你困擾,就如支離疏一般,樣貌畸形,
卻活的痛快無比。
不過,除了天生之限制,人間還有許多人們自己添增之困擾,
如論爭,如戰爭,物論紛紜,自相殘殺,
這就不是天給予的天生之限制,
而是人自身給人自身添增困擾。
道家是不高估人的,所以給出一深刻之反省,就此而言,
它儼然不同西方之自由主義,
不同近代西方文明,一再強調人之價值,甚至強調人定勝天。
道家是強調復歸天地自然,這亦給出一定向,
復歸于道復歸于本性的定向,而非毫無方向可言。
就取法天地,復歸本性言,儒道之理念方向,並無二致,只是取徑不同而已。
先秦諸子之後,漢初黃老之術,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甚至雜家思想皆存,以此治國。
至武帝,則獨尊儒術,而儒術本身亦窄化為三綱。
作為帝王官學之路。然而,
儒學有民間儒學、官方儒學之別,就如同漢代依舊有今古文之別,
其後的唐代宋明亦有民間儒學。
任何學術凡與官方綁定,就會迅速失能與腐化,
就如漢代之官學,北宋王安石之三經新義,與國民黨蔣政權之學庸思想與四書道貫,
都是迅速隕落,沒人在讀,甚至文本都快消失于世的東西。
但與此同時,民間儒學不受此影響,而能繼續生長繼續茁壯。任它政權幾度變換,依
就繼續講學,繼續傳承其文化。
道家學是能反省儒家學的,
甚至,它能反省各種文化之問題,對於西方文明亦能提出反省。
但是,所謂的反省,是經過理解後的反省,而反省亦非否定,而是提供修正,
使其又何復歸其自己的修正。
所以道家學能反省儒學,但道家學並不否定儒學。就如莊子所言:「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
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
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命與義,這裡可理解為對家庭與國家之關心,對家庭與國家應盡之義務,
這顯然是儒家所強調的東西,但莊子並不否定這東西。
他認為,事實上,誰都免不了這東西。
作為三綱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這東西,便能用道家學來反省,因為三綱帶有威權壓迫之主從觀念。
值得注意,現代社會,儒學已不談三綱,
就如朱熹談道統,無視漢唐一般。
君為臣綱,這東西現代社會不存在了,存在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老闆就是
對的」這觀念。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不存在了,現代社會充斥的不再是父權至上,而是
「媽寶文化」與「女性主義」。
當然,道家學能反省儒學,自然也能反省「女性主義」,
反省女性主義要得是什麼?是要獲得平等呢?這平等是什麼呢?這過程,女人是否還能如
其自己做個女人,還是讓女人取代男人,成為另一種新女人呢?這都值得思考。
儒家道家也不只理論內部並不衝突。事實上,學者多是儒學與道家兼治的。就如我治莊子
,我亦治易經。楊儒賓治儒學,亦治道家學。
甚至,新儒家中的牟宗三、唐君毅,雖帶儒學本位,然而治學亦重視道家學研究。
牟宗三之《才性與玄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論著
。這很有意思,牟宗三認為儒家是太陽,是太陽教,道家是月亮,是太陰教,兩者能主輔
相合,缺一而不可。其主從之別,我認為並無必要,我不認為道家學比儒家學矮多少,但
就其「缺一不可」而言,我是認同的。儒家有穩住人倫教養之功能,道家則有反省人不再
犯錯的思考。
儒道兼治的傳統,也不單近代。其實明代這風氣就已大盛。
明代為何民間學術能盛?因為
民間經濟活動相當旺盛,書籍刻印傳播發達,而官方腐敗至極,
但知識份子,在有經濟支援,書籍俱在,文化傳承不斷的情況下,能拒絕中央,
待在民間讀書教書。所以明代大儒
輩出不是沒有道理,而明代大儒,多能兼治儒學道家學,如王船山治儒亦治道,而方以智
更妙,早年儒生,後來學道,最後逃禪,融合獨具一格之三教思想。就此背景言,三教思
想,在明代興起,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這傳統,其實民國諸位大儒亦如此。然也不僅學界
如此,當人們看到霹靂布袋戲時,其擬構儒教傳人,道教傳人,佛教傳人時,亦能體現其
融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教兼具之色彩。而這,就是我們所身處于臺灣的中國文化。
其所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