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9-07-01 16:21:23※ 引述《nknuukyo (我無所能因敵成體)》之銘言:
: 這種儒家常見的邏輯硬傷,大概是這樣:
: 【止於至善】-嘩~!好高的境界~到了至善才肯停下,實在太積極、太銷魂啦。
: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這個停下的狀況,才會產生定性,產生定性才會巴拉巴啦..。
: 為何上面某種極高的境界,卻會當成下面最起步的前提?
是的!您所說的這個問題,正也就是宋明儒學傳統的誤解。
所以我的詮釋才會說,「至善」不是宋明儒學所謂「極善」,而是「達善」(向善)。
所以我認為《大學》三綱的正確實踐順序應是 止於至善→親民→明明德,
而非宋明儒學傳統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關於《大學》的詮釋範式,我最近剛編寫了WIKI的《大學》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D%B8_(%E7%B6%93%E5%82%B3)
其中內容有較為全面的相關解說,或許可以解答您對於儒家傳統的這些問題。
: follow這個前提run到最後也只是【得】?不是【至善】?
: 我也懶得賣關子了,這千百年來,【止】根本往錯誤的方向去解釋。
: 【止於至善】的【止】並不是【停下】或是【達到】的意思。
: 在象形字中,【止】是腳印的形狀,
: 從腳印這個構成,延伸出【停止】、【行進】的原意,
: 再從這些意思中延伸出【禮儀】、【阻擋】等意義。
: 所以這個【止於至善】的【止】,本來最可能的解釋方向是【前進】,
: 【止於至善】-往至善的目標前進;
: 【止定靜安慮得】-你要先明白該往哪個目標前進,你才會因為有了方向感而感到安定。
: 至於拿道家或佛家的隻字片語去套上儒學的文字,
: 真的不是嚴謹的論述方式,
: 把這類論述拆開來會有點像這樣-
: B的C段落講到A、D的E段落也講到A,
: 所以A很有道理,所以我用F詮釋A也很有道理。
: (即使B跟D可能無關、F跟A也可能無關)
: 基於言論自由,我想沒違背板規都能尊重,
: 只是希望論述上尤其是引證上還是盡量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