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lpam (Absolute Purity)
2015-11-26 21:57:11梁章鉅(1775年-1849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
著述 - 梁章鉅平生縱覽群籍,能詩善書,學識淵博,精鑒賞,富收藏,好金石。諳於
掌故,善作筆記小品,50餘年著作有70餘種,為清代各省督撫中著作最多者。著有
《樞垣紀略》、《楹聯叢話》十二卷、《楹聯續話》四卷、《楹聯三話》二卷、
《吊譜集成》等。比較出名的有《歸田瑣記》、《浪跡叢談》、《退庵隨筆》。
尤其是《浪跡叢談》保存了豐富的小說史料。(以上Copy from Wiki)
歸田瑣記. 卷七.品茶 -
余喬寓浦城,艱於得酒,而易於得茶。蓋浦城本與武夷接壤,即浦產亦未嘗不佳,而武夷
焙法,實甲天下。浦茶之佳者,往往轉運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較勝,其價亦頓增。其實古
人品茶,初不重武夷,亦不精焙法也。畫墁錄云:“有唐茶品以陽羡為上供,建溪、北苑
不著也。貞元中,常袞’(原文上六下衣)’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丁
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制為鳳團。”今考北苑雖隸建州,然其名為鳳凰山,其旁為壑源
沙溪,非武夷也。東坡作鳳咮硯銘有云:“帝規武夷作茶囿,山為孤鳳翔且嗅。”又作荔
支嘆云:“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佳。”直以北苑之名鳳凰山者為武夷。
漁隱叢話辨之甚詳,謂北苑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與西來武夷溪水合流,東去劍
溪。然又稱武夷未嘗有茶,則亦非是。按武夷雜記云:“武夷茶賞自蔡君謨,始謂其過北
苑龍團,周右父極抑之。葢緣山中不曉焙製法,一味計多利之過。”是宋時武夷已非無茶
,特焙法不佳,而世不甚貴爾。
元時始於武夷置場官二員,茶園百有二所,設焙局於四曲
溪,今御茶園、喊山台其遺跡並存,沿至近日,則武夷之茶,不脛而走四方。且粵東歲運
,番舶通之外夷,而北苑之名遂泯矣。武夷九曲之末為星村,鬻(ㄩˋ撯献賣)茶者駢集交
易於此。多有販他處所產,學其焙法,以贗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
餘嘗再游武
夷,信宿天游觀中,每與靜參羽士夜談茶事。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
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種而已。山中則
以小種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種,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
號稱名種者,實僅得小種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亦不可多得
。大約茶樹與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與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類推
。此亦必須山中之水,方能發其精英,閱時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過數
峰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裝在名種大瓶中間,遇貴客
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其用小瓶裝贈者,亦題奇種,實皆名種,雜以木瓜、梅
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種也。
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
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
則曰甘,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
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此等語,餘屢為
人述之,則皆聞所未聞者,且恐陸鴻漸茶經未曾夢及此矣。憶吾鄉林越亭先生武夷雜詩中
有句云:“他時詫朋輩,真飲玉漿回。”非身到山中,鮮不以為欺人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