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gwa (菜瓜)》之銘言:
: 抱歉其他的刪光光,留一些想跟大家討論的
: 某些論點同意A大所講的,
: 朱泥壺比較精確(要講狹義嗎?)的講法,
: 是落在清代到70年代(接近朱泥),
: 甚至有一說認為明代也還沒有朱泥壺。
: 我認為用礦產的角度看,可能會清楚很多,
: ddg有提到紫砂產業500年了,
: 結果朱泥壺做到消失了,這不是很可笑嗎
引-黃健亮老師的論文 "礦脈善徒不可測"
清人周高起 - "出土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產於此,忽又他穴得之者,然皆深入
數十丈乃得"
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就土質而論,自明迄今,凡數百戰,一山土曾開發
既盡,不得不向他山求之,產土之穴既異,土質自屬不同,賞鑒亦隨之而別。”
"配泥加工祕不相授"
"夏俊偉指出“朱泥十分名貴,它當時價值為紫砂泥之50倍以上,開礦采集以斤兩計價
出售。開磨坊的只有大戶才有經濟實力制作,供出售。”待制壺陶人購入後,仍不宜馬上
制器,另需先“養土”,將泥塊放入弇窖中,使其出於不透陽光、不同空氣的陰暗潮濕處
,並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儲存起來,靜待成為“腐泥”,藉由泥料中細菌等有機物所釋
放的膠性凝體來改善泥料之可塑性,使易於成形。由上可知,即便是制坯之前的准備工作
,也存在許多陶人經驗的心血結晶,生泥的淘練拼配,諸家各有心得,不落文字,不假外
傳。"
《阳羡茗壶系》:"胎骨 嫩黃泥出趙莊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脂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
"朱泥 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經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紫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