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包裝和說明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不過我覺得,作為一個品飲者,
本身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甚至某些可能已經變成是常識了
就舉咖啡豆而言,我在店裡買一包咖啡豆,上面可能也只寫著:
「肯亞 AA top、水洗、烘焙度:淺、烘焙日期:2018/10/28」
一般不會寫建議研磨度、多少克沖多少水、溫度和時間等等
買咖啡豆的人,本身多少就要具備料理它的能力,這應該屬於自己學習的範圍
一般臺灣的高山茶,老實說對於普通人而言,泡的方法都差不多
西方國家的人對於咖啡濾壓壺可能比較熟悉
可以跟他們解釋茶的泡法也差不多
只要簡單告知比例和時間,比如說7克茶、500CC滾水,泡3分鐘
其實也就是把咖啡粉換成茶葉而已
也同樣可以提醒他們濃淡視個人口味調整
在臺灣茶葉包裝混亂
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部分喝茶的人都不是看包裝和文字敘述買茶
一定要試喝過才買,或是跟熟悉、有信任感的茶莊拿
喝過之後,這些文字敘述大概就都是多餘的了
如果是準備要在國外賣的茶,包裝和說明需要更仔細
但我覺得兩種情況不應用同樣的標準一概而論
除非你去買茶他不給你試喝,包裝上也什麼都不寫
這種的,就不要跟他賭人品了
作者:
Radiomir (Radiomir)
2018-11-05 21:25:00咖啡的門檻較高無誤,頂級茶即便浸泡30分,仍不苦澀還很甜茶具丶方法謹讓非頂級茶喝起來接近沒缺點,但要甜就很難~僅
作者:
maxst (單挑阿)
2018-11-05 14:23:00的確,咖啡沖煮的門檻高出茶很多,有興趣想要咖啡變好喝的人自然會去吸收這方面的知識
作者:
lwei781 (nap til morning?)
2018-10-28 17:45:00包裝寫的很詳細的 有班長前輩講的某奇才 但是該相信嗎?
作者: zeep7330 (我愛睡覺) 2018-10-28 23:48:00
我曾送對方正版福壽長春2兩罐裝和茶杯給人,結果對方酒喝的多,茶喝的少。第一眼是說這茶杯好看,然後那罐茶被無視了,哈哈哈網路上也很多把茶形容的多香多棒多好喝,買來一喝。恩,也還好
有機金萱 SFTP 香茶巷30弄 春季(冬季) 年份:2018年3月其實跟咖啡一樣,他寫的只是要求這樣如果願意加上培茶人的名字更好試喝沒什麼不好,但社畜真的沒空,也不是好不好喝的問題。是也不算難喝,但喝了總不好意思不買。臉皮有差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很想補充一個名詞,『三無產品』
作者:
Radiomir (Radiomir)
2018-11-02 23:14:00除非能用自己試茶的方式泡然後試喝, 老闆泡的很難抓問題結果可能不好也不壞-呈現中庸, 此時你要買還是不買呢?
臉皮薄,連試都不會試。但是咖啡有很多小包裝,甚至單充氣的小手沖包,那個就很好買,直接買回家喝,好喝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