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他的例子可以為教改會不會成功做評斷的基準
規則就在那...硬是不跟著玩...那是能怪誰???
現在好像彷彿只要照著規則玩不過人就可以說規則爛
但請記得...那是因為得利的知道要低調
得不到的才會在那嚷嚷
再來是要如何評斷教改是否會成功呢?
很簡單...我們頂尖的學校到底是要很會讀書的人還是All-package
這個台南的學生是標準的會讀書阿宅
這樣的人值得用最好的資源灌溉?
就算是做研究的人也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和其他相對應的能力
不會在那微笑社交會有研究的經費?
當然不是說為了生存可以不要尊嚴
但是多幾項武器才是真正的"菁英"
而如果我們菁英的定義如果只是"會讀書"
或是會讀書的就該上第一志願
那就還是跟以前一樣的"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又有怎樣的資格去要求"減低孩子的學習壓力"
因為要評斷會不會讀書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考試"
但到頭來我們社會要的還是考試的"成績"
有"成績"的人就該上"名校"
那永遠永遠教改都不會成功
而壓力也不會有減輕的一天
再把這樣的放大到國教的很多爭端
如果我們還是一樣的志願序不採分從傳統的這樣往下填
這樣是會真的去思考自己想讀哪或什麼嗎??
所以那些自以為受害的家長和學生
想一想
爭的到底是孩子的未來
還是爭的是傳統"排名"???
國教有缺點
就比如志願序的分數太重
不應有科別的輕重
所以還是希望志願序可以改成一個志願差一分或是一個志願序差兩分
這樣會讀書還多少有一點優勢
還有科別不應該是國數英社自這樣的比
這樣會讓人有偏廢
而應該比有多少個"+"
這樣才不會有科別的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