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青春期易有「戀師情節」?揭開愛和崇拜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18-12-30 00:25:44
青春期易有「戀師情節」?揭開愛和崇拜的真相…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溫閔凱 | 名醫開講
情竇初開的少男迷戀溫柔的女老師,青澀少女喜歡上帥氣的男老師......上述情境是不少
偶像劇、言情小說常有的情節。不過,究竟為什麼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對年長
者產生崇拜及嚮往呢?難道是「戀師情節」作祟?且聽專業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青春期易有「戀師情節」?醫:應為戀父/母情節轉移
在青春期之際對師長有過粉色泡泡般的戀愛幻想,是不少走過學生時代的人或多或少曾有
過的經歷。可是為什麼此階段的孩子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情況呢?精神科醫師溫閔凱表示,
在討論為何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特別容易對師長產生崇拜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其實坊間
所謂的「戀師情節」,以心理學角度來看,又可視為「戀父/母情節」的轉移。而造成其
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孩子無法從父母、照顧者身上無法獲得足夠的緊密性,轉而向位高、
年紀較長者尋求安全感所致。
根據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五階段理論,人類在3~5歲時正值「性器期」階段,此時期的孩
子在異性接觸上,多侷限於自己的父母親。因此,十分容易使男孩出現特別依戀母親,女
孩特別依戀父親的情況。若此時未讓其對同性的父親或母親有所認同,就容易使其未來產
生「戀父/母情節」。
青少年易崇拜、依戀師長?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是關鍵因素
且13~15歲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意識會逐漸發展、萌芽,進而漸漸對異性產生嚮往。而
這樣的情感追求,在孩子普遍生活環境、接觸人事物受到侷限的情況下,便容易使其將豐
沛的情感轉移至日常生活中,擁有獨特人格魅力、專長、才華的人身上,進而對師長、特
定偶像產生崇拜。
溫閔凱醫師指出,若青少年從小在生長的家庭環境中,又缺乏父母的關愛,便容易於此一
渴望感情交流的青春期階段對外尋求心靈的慰藉;甚至產生投射心態,轉而對像父母、照
顧者般能提供其安全感,相對成熟的成年人、長者產生依戀。
除了缺乏關愛的者容易產生上述情感轉移的現象外,自幼過度依賴父母的青少年,在難以
適應青春期必須離巢、自我獨立的情況下,也可能因此轉而尋找一個與父母親相似的替代
者依附於下。
性觀念要從小教起!明確界定兩性界線,教會孩子拒絕很重要
正因為青少年對於感情仍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往往十分容易將崇拜、依戀的情感與愛混
淆。再加上,東方人教育中又習慣以打壓式教育教導下一代,長時間下便易培養出不敢表
達自身意見、情緒的孩子。若孩子本身恰巧有希冀依賴年紀較長的人格特質,而對方又抓
住此一要點;在此情況下,便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孩子在面對崇拜的權威人士時,因習慣性
順從而缺乏思考,進而服從其依賴對象不合宜的要求。
因此,家庭、學校及社會應從小培養孩子表現情緒、感受的習慣。此外,及早教育孩子正
確性觀念、界定兩性界線更是不可或缺。溫閔凱醫師強調,正確的性教育不該等到孩子進
入青春期後才著手。事實上,當幼兒開始有身體部位的觀念時,便應於日常生活教育其身
體哪些部位是不能給自己以外的他人所碰觸;並盡量以開放、正面、平常心的口吻與孩子
談論性,都有助於孩子學會拒絕及保護自己。
崇拜≠愛!彼此關係對等、相互成長,才是愛的真諦
除了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溫閔凱醫師也提到,教導孩子分辨崇拜與愛的不同,更是不可或
缺!事實上,真正的「愛」,應該是兩方處於對等的位置,不僅情感能一對一相互交流,
彼此更能隨著關係的緊密共同學習、成長,為自身帶來正向、積極的力量。
至於,所謂的「崇拜」指的則是崇拜者單方面對特定人事的才華、外貌而有所憧憬。且崇
拜者在此段關係中多是義無反顧付出的一方,不但對方不會給予相對的回應,更可能為了
討好對方而喪失自我。
最重要的是,相較於雙方互相坦承、展現真正自我的「愛」,崇拜者對於崇拜對象,多只
看到對方最美好的一面,對於其真實樣貌卻是一無所知。一旦希望幻滅,往往會使崇拜者
感到極大的心靈衝擊。尤其是,對於正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們更是難以接受。
堵不如疏!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以正面態度探討
有鑒於此,溫閔凱醫師也提醒,父母親除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給予適當的關愛外,正
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面對小孩青春期階段對異性的崇拜、嚮往,以及對於性的好
奇,家長與其避而不談、放縱孩子透過網路搜尋似是而非的性知識,或是,私下自行探索
,不妨保持開放態度,以正向態度與孩子談論、溝通,都有助於避免孩子因懵懂無知而偷
嚐禁果。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32/52281?page=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