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東西也是看過資料後還記得的部分,但我忘記是哪裡看到的了。)
台灣的教育體制基本上是從外國抄來的,運用的名詞也是從外國抄來的。
「能力」一詞原文為competency,「素養」一詞原文亦為competency。
差別主要在於翻譯的年代以及各自呈現的內涵因時代演變而略有不同。
也就是「素養」和「能力」大致上有八成像,只是在這近20年間有所修正。
而近年能力/素養導向教育主要改進與處理的問題包括:
1、知識技能過於零碎,只能解決簡單問題情境。
例如前面有人提到的「單科很強」,算數學時都很厲害,
但遇到情境較為複雜,更貼近現實狀態的問題則束手無策。
因為學生可能只知道要如何把條件轉換為答案,
但不知道要如何在複雜的情境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條件。
2、過於重視最終結果,忽略並非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或者是過於重視學生先天狀態,忽視其可能的潛力。
因此十二年國教比九年一貫更重視學習歷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
當然,這導致題幹越來越長,學習歷程越來越厚,
而第一線執行者們普遍會認為,這是蛋頭學者們在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