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AfterPhD 看板 #1Zrg0_cQ ]
作者: zkow (逍遙山水憶秋年) 看板: AfterPhD
標題: [新聞] 大學餐旅系減招縮編近4000名額 疫後缺工
時間: Mon Jan 30 00:35:08 2023
大學餐旅系減招縮編近4000名額 疫後缺工恐雪上加霜
2023-01-29 22:34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過去台灣餐旅就業結構供過於求,教育部自2015年起停止增設餐旅科系、等比率調降餐旅
群名額,並將名額挪至農業、工業領域。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疫情趨緩,觀光餐旅業景氣復甦,各國卻面臨缺工危機,過去台灣餐旅就業結構供過於求
,教育部自2015年起停止增設餐旅科系、等比率調降餐旅群名額,並將名額挪至農業、工
業領域。不少學校和業者憂心,觀光人才已在疫情影響下大出走,持續減招恐造成人才斷
鏈,對疫後觀光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大專校院招生名額有總量管制,考量農業、工業領域人才仍須增加,教育部截至目前已調
減3818名餐旅領域科系名額。但不只國家強制減招,近三年疫情衝擊,觀光產業人才大出
走,不少家長、學生憂心若選讀餐旅科系前途堪慮,多所大學餐旅科系註冊率顯著衰退。
台北城市科大觀光事業系曾有三個班,近年受疫情衝擊與少子女化影響,招生大跌六成,
112學年減至一班。台北城市科大主秘李尚懿表示,疫情影響觀光就業前景,若沒人來唸
,學校不得不縮班,政府重視電資科系,配合新南向政策,預計今年將加開三個半導體外
籍生專班。
龍華科大觀光休閒系去年招生略跌兩成,並將名額移至工業系科。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表
示,過去學校一窩蜂搶設餐旅科系,現在供給量仍大、且入職門檻低,薪資拉不起來,政
府有必要計畫性管制。
暨大國際大學設有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暨大校長武東星表示,由於教育部長期限制
餐旅科系招生名額,以公立大學而言,來得人反而變多、競爭也更激烈。但他說,政策管
制是危機也是轉機,藉機也能提高薪資。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表示,持續減招將導致人才危機,難期待服務業會有更多創
意、新血加入,政府應顧及服務業是許多中低收入家庭的經濟來源,不能只考慮工業帶來
的產值;另名私立科大觀光系教授則說,政府政策影響各界對觀光科系的評價,蔡政府對
觀光產業態度並不正面。
教育部表示,111學年度起餐旅領域系科招生名額經調減後低於30名,或學校僅設有餐旅
領域系科,或位處離島者,則免於調減。另請觀光局持續提供國發會觀光餐旅政策整體規
畫及人才供需等具體資料,以利國發會彙整公告,教育部將協助轉知學校培育相關專業人
才,作為招生名額調整參考。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6935832
「薪」情不佳?大學餐旅系名額緊縮 學者憂觀旅人才青黃不接
2023-01-29 22:43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觀光復甦卻遇上產業缺工,大學餐旅科系名額緊縮讓產業發展受限。大學觀光系教授表示
,疫情已讓大批觀光人才出走,本來期待能有大學畢業新血回流,卻遇上名額限縮,回流
速度慢,觀旅人才恐青黃不接;也有人將矛頭指向餐旅業「薪」情不佳,但人力專家觀察
,薪水不是不夠高,而是青年就業意向轉變,資訊、金融、行銷企畫才是新鮮人查找工作
的熱門關鍵字。
國內大學餐旅科系名額逐年減少,品保協會公關主委、台北城市科大觀光系助教李奇嶽表
示,觀光業最大資產在人,尤其公立學校很少觀光相關科系,都落在私立科大,但私立科
大目標恐在五到十年內逐步退場,觀光科系人才將崩解、消失,早年開拓的觀光藍海,將
大走回頭路。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提到,疫情期間觀光產業流失大量人才,疫後人才也在其他
領域各有發展、回流量能有限,現在大學又限縮名額,反讓填補速度變慢,擴大缺工危機
。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則表示,觀光科系會有業界實習,卻有許多學生實習後就再
也不去這些產業。她呼籲,業者應思考原因何在,若現有學生願意在實習後留任,觀光產
業員工不會少。反而教育部現在限制學生實習時數,一個學期的學分數只能實習五個月左
右,教育部應給予實習彈性,否則學生做不了多久,就得回到學校。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指出,過去各界認為餐旅業薪資不優才衍生缺工問題,但她觀
察,不是餐旅業薪水不夠高,而是近年青年就業意向轉變,若從求職網後台搜尋資料,資
訊、金融、行銷企畫才是新鮮人查找工作的熱門關鍵字,觀光業短時間內要把人找回來,
實在有困難。
觀光復甦卻遇上產業缺工,大學餐旅科系名額緊縮讓產業發展受限。大學觀光系教授表示
,疫情已讓大批觀光人才出走,本來期待能有大學畢業新血回流,卻遇上名額限縮,回流
速度慢,觀旅人才恐青黃不接;也有人將矛頭指向餐旅業「薪」情不佳,但人力專家觀察
,薪水不是不夠高,而是青年就業意向轉變,資訊、金融、行銷企畫才是新鮮人查找工作
的熱門關鍵字。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69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