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友提到科展,在此一個更經典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唐鳳對外宣稱國中以科展得名而取得保送建中的資格。
這個形式上的部份沒甚麼疑問,我也查了一下當年他做的科展題目:
<電腦哲學家─ 符號邏輯與人工智慧的探討及實作>
https://www.ntsec.edu.tw/science/detail.aspx?a=21&cat=32&sid=4452
那摘要文字相當晦澀,就是將電腦及哲學方面的術語拼湊起來。
這科展的內容有多少是學生自己的呢?
在某一篇雜誌的訪談中,唐鳳親口描述當年的科展評審情況,似乎就更令人玩味..
新新聞》一九九五年,當唐鳳還是唐宗漢時>
https://www.storm.mg/article/2382859?mode=whole
"唐宗漢說:「國一我第一次參加,根本沒想過會得名,結果得了台北市第一名。
後來跑去F參加全國評審,那次我吃了很大的虧,因為我沒有辦法確定我的東西
是最新的,到最後被問得實在是受不了了,只好跟評審說:『那你看嘛!』更何況
評審問三句我才答一句,這是很糟糕的。所以我只有全國第三名。」
科展評審很像精神病醫師問問題
「到了第二屆我開始唬評審,甚至有一個評審,我根本不讓他問出問題。
我用他可能會問我的問題反問他,害他汗流浹背。結果他們全票通過我第一名。」"
評審問三句,學生答一句,得到第三名。
用反問評審的方式不回答評審的詢問,得到第一名。
其實如果大家做過專題的都知道,如果是自己做的一定會有很多過程和見解可以分享。
若是實問虛答或無法回答,那肯定是參與的程度極低,僅僅掛名面試背台詞應付而已。
但這樣都能得名,並且還以此拿到保送升學的資格,如此還有標準可言嗎?
而有了這個科展保送升學的經歷讓所謂的天才封號更加有說服力,最後還能當大官。
然後再回過頭來告訴大家不要那麼重視競爭,其實是害怕競爭環境下會有強者出頭,
因為強者會進一步危及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以並戳破他們營造出來的假象。
至於請家教雖然也是要花錢,但家教就好比教練,好的教練雖然有優勢。
但是選手終究要靠自己的能力來吸收內化,上場時一樣跟大家面對同樣的規則。
而現在規則更講求"多元化",學生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有多少是經過自己內化的?
制度是否公平?個人是否提升? 這些才是問題所在。
一個國中生擷取一個大學教授的研究項目來當科展題目,
是真的有研究的能力?還是背稿說書的能力?
更別說那些評審老師知道背後真正指導該生是知名大學教授之後,敢不給名次嗎?
家教來陪學生刷題 vs 教授指導學生專題,同樣都國中升學,這兩者能相提並論?
扯東扯西的不當類比都只是模糊問題的焦點。
這種詭異的作法可能會帶來的後果,前面已經有一位天才示範給大家看了。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公平,但是這社會是否能努力追求,給多數人一些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