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plitField (FDTDsoul)》之銘言:
: 很多企業老闆常抱怨台灣人才不夠,其實如果看台灣每年的理工碩博畢業生比例,
: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那台灣最缺的是甚麼?答案是,適合當老闆的人。
一堆老闆們為什會輪流這麼講!?
其實這動機,因該就是幫 老大哥 找背黑鍋的,轉移焦點.
而這老大哥就是我們政府與相關官員,有些是前官員.
因為他們之間可能有交情,或利益交換,或怕批評政府政策會被政府找麻煩.
而背黑鍋的,當然就是年輕人或小職員.
也就是,
其實有問題的,應該是
教育制度,央行貨幣政策,貪官..等,都可能才是問題的主要源頭
(尤其,貪官跟央行貨幣政策,是可以有加成效應)
而台灣缺的是工作機會,競爭力..等,而不是人才,
是工作機會外流,不是人才外流.
其實央行的貨幣政策,我覺的就很有問題,
長期 低利率 低通膨,是對貪官有利,對民眾與國內經濟有不利影響,
(貪官污一堆現金藏起來,沒有利息,所以不希望有通膨,讓錢貶值)
是造成台灣 出生率降低,失業率提高的重要幫兇,
讓台灣走上日本化的推動力.
這個在 外匯版(foreignex) 有跟網友討論過.
只可惜,這麼重要的事,反而沒有檢討的聲音.
大家把焦點放在 爭論有沒有人才,就剛好是他們想要的.
: 很諷刺,台灣最需要的其實是有能力當老闆,而不是人才。
: 台灣的教育最擅長的就是訓練人才,但是最不擅長的就是培養出真正夠資格當老闆的人,
: 台灣培養出的老闆,比較像是經理思維老闆,而不是董事思維老闆,講具體一點,
: 就是執行力為主老闆與決策力為主老闆的差別,而執行力老闆,
: 其實只是理工研發人才的延伸,等於只是站在更高階一點的位置而已,
: 而真正能判斷出公司該怎麼走,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具有這樣高度的決策型老闆,
: 卻是台灣嚴重欠缺的。
: 造成這種現象,其實可以回溯到東西方文化的根本教育出發點的不同,假設在中學,
: 老師要教"密度"這樣一個章節,在台灣這事一個小時就可以上完的課程,但在西方,
: 這可以上一個禮拜,因為台灣把它當做是一種知識技能學習,如何讓你在最短時間,
: 最有效率的獲取知識技能,然後在考試上取得高分,而在西方,則重視這知識的建
: 構過程,我們會覺得"密度"這樣的概念這麼簡單,怎麼需要教一個禮拜?
: 但仔細想想,真有這麼簡單,那為何在阿基米德那個年代,卻把這視為一個大發現?
: 那個年代,有建築師、雕刻家、鐵匠、各式各樣的工匠,如果這是每個人都直覺就能
: 聯想到,那阿基米德也不會興奮的裸體在街上告訴人家他這個大發現了。
: 這東西方根本教育的出發點不同,就會造就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
: 而是"該解決什麼問題?"這種決策力成了致勝與否的關鍵。
: 台灣就是極度缺乏有這種能力的老闆,而多數還是拼執行力行的老闆,
: 但又拼不過大陸老闆更高執行力,所以只好抱怨人才不夠低價,
: 以致於他們無法用更低成本製造更多量的產品,
: 而台灣與大陸老闆在拼執行力的同時,西方的老闆從決策力獲得全新的舞台。
: 台灣現在最缺的就是決策力老闆,太多的老闆只是拼執行力又拼不過大陸,
: 然後只好埋怨在台灣找不到人才的無自知之明老闆。
: 至於談到根本教育的部分,凡事必有因,是什麼原因造就台灣老闆的思維模式?
: 我認為是教育、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