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
作者:吳琬瑜016-10-25悀U當期精選
台積電的成績,可說是台灣企業有史以來的巔峰。它持續保持第一,連續二十一年榮獲《天下》最佳聲望標竿企業;它的影響力勢可敵國,超高總市值近五兆,佔台股一八%;它聚焦專注、不斷創新、重視獲利,是台灣最賺錢的企業,去年稅後盈餘高達三千億台幣以上,遙遙領先台灣兩千大企業,甚至到讓其他企業仰望的地步。(見八十六頁)
更沒想到,九月份台積電市值超越美國科技巨擘IBM,離對手英特爾只有一步之遙,市值僅差四%。這也是台灣企業最接近世界第一的時刻。
在此時刻,手翻著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曾為《天下》寫的文章,「對張忠謀先生這位企業家,我非常欽佩、也非常感激……,他看準了積體電路這個產業,認為它有希望,就不斷在這方面投入、發展。我們國家也應該要這樣:一定要不斷發展新科技,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才能保持。」當時高齡八十五的孫運璿,念茲在茲仍是國家競爭力。
這期封面故事由副總主筆陳良榕執筆,非常詳盡地分析台積電如何步步逼近世界第一。但我想拉長歷史縱深,藉著張忠謀與孫運璿的歷史交會說明,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一枝獨秀,要有源源不斷的企業投入新科技、新技術,台灣才能保有世界競爭力。
創新不足是台灣致命傷
過去,兩次美國媒體報導台灣科技影響力,一次是○五年,《彭博 Businessweek》以封面故事告訴世人「為什麼台灣這麼重要」。到了一三年後,《紐約時報》卻大嘆台灣可惜了,錯失主導全球科技產業的機會,原因無他:創新不足。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保衛戰是保一%,追本溯源仍是沒有新接棒的產業與企業。每任總統都提出台灣要從「效率導向」轉為「創新導向」的新經濟,但政府在政策引導、吸引人才、教育體系都沒有和目標對焦。驚險的經濟成長率,只是反映台灣創新不足的苦果。
就像巨大董事長劉金標說的,「策略思考是從未來決定現在。」現在所做的事不是複製過去的成功,而是有著急迫感,了解未來的變化,從現在著手打基礎。沒有未雨綢繆,只能短期救急。
今年,《天下》重啟標竿企業調查,希望讓企業能夠彼此砥礪交流,更期望它們能帶頭推動行業創新。
最後分享的是張忠謀終身學習的方法與孜孜不倦的精神。他每週固定花十到二十小時,閱讀報紙、雜誌、《紐時》書評,並從書評中挑選有興趣的書籍閱讀,以掌握世界趨勢前沿。閱讀,仍是每個人不斷成長進步的不二法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