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選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新聞報導說:在某個造勢場合,半導體大老闆放話若某人當選,要在地方投資數百億建廠,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就業機會。
當初看到這種新聞,心裡總會想說都丟了這麼多錢下去,怎麼GDP還是上不來,薪資水平還倒退?現在 好像有了答案...
投資的錢都花在整廠建廠服務(包括無塵室、機電工程)、半導體設備的前段、後段製程(包括刻蝕機、離子注入機、薄膜生長設備、氧化爐、LPCVD、退火爐、清洗機、單晶生長設備、CMP設備、封裝設備...等各種工具機)。
但很不幸的, 這些工具及製造設備90%都是向ASML、AMAT與TEL等歐、美、日大廠所進口購買, 也就是說這數百億的投資都成為歐美廠商的營收,而不是成為台灣 工程師的薪資或是台灣設備廠的收入。
打個比方吧,就好像一間餐廳說要做出好吃的炸豬排丼飯來大發利市, 結果煮丼飯用的鍋碗瓢盆、瓦斯爐、店內裝飾 甚至連里肌肉米飯,全部都是用外國貨, 偏偏丼飯又是平價小吃賣不了幾個錢 ,結果是獲利都貢獻給他人。
設備的功效反應在財務報表上就是折舊費用, 然後這些折舊費用又進到了製造成本。
早期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頗為迅速,IC設計、晶片製造及封裝測試等領域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半導體裝備與材料卻存在短缺, 台灣的前端製造設備廠商規模都很小,佔有率低,產品也低階, 一些重要的機具仍然要依賴歐美日進口。
這應該就是台灣經濟停滯20年的原因吧?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