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數位內容中心
全球每二顆晶片就有一顆是台灣製造,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稱霸全球,其中台積電市占率五
成以上,遠遠把對手甩在後頭,有此輝煌的成績,要從44年前一場豆漿店的早餐會報開始
說起。
1974年時,台灣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加工出口業為主,面臨產業發展成熟,且第三世界
國家崛起,擁有大量低廉勞力,台灣需要尋找下世代產業接棒的轉捩點。
當年2月,在台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中,聚集當時台灣重量級政治財經界人物,包括
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電信總局長方賢齊、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長王兆振、電信研
究所長康寶煌,以及力主台灣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的美國無限電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
任潘文淵。
他們一邊吃早餐一邊進行早餐會報,針對台灣產業轉型方向,決定以積體電路技術做為產
業發展藍圖,勾勒出台灣未來轉型高科技產業的願景。
除此之外,他們也決定自美國尋求合作夥伴,引進積體電路研發、製造、封測等技術,以
爭取時效。
隨後潘文淵在美國召集海外學人組成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AC),並遴選RCA公司做為技
術轉移的合作夥伴,選定引進積體電路中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在工
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後擴大為電子研究所),做為「積體電路計畫」的執行
單位。
1976年4月,經過招募培訓的19人團隊前往美國,將積體電路技術成功帶回台灣。RCA計畫
的成功,讓社會及國人發現,台灣有能力自行研發技術,轉往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目標。
1977年10月,工研院打造全台灣首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落成啟用,當初赴美受訓的人才返
國投入生產研發。示範工廠採用7.5微米製程,產品良率在營運的第六個月就高達七成,
遠高於技術轉移母廠RCA五成,成效超乎預期。
為將技術落實技術產業化,決定在1980年以衍生公司的方式,設立台灣第一間半導體製造
公司聯電,並移轉4吋晶圓技術,以及工研院電子所的工程師,協助聯電研發製造,其中
包括後來擔任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
後來美、日、韓等國看出積體電路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重大,積極投入,國際間興起技術保
護主義。
1984年工研院接下「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自行投入研發,邀來曾任美商德儀
全球副總裁的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院長。
台灣第一座6吋晶圓廠1986年完工,在張忠謀的建議與當時政務委員李國鼎支持下,1987
年成立台積電,將VLSI計畫的設備與人才移轉給台積電,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
原文: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3230699
心得:如果沒有當年這些人赴美學半導體,台灣不會有今天的科技成就跟經濟基礎。這些
人當年真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看看當年在看看當今台灣,如果把這計劃放到現在應該......
本魯當過其中一位許健老師的學生跟助理,真的是倍感榮幸跟老師做事聽他說很多當年的
事。不過老師70多歲也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