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不要在推什麼去美國讀博,博士去美國讀CP值不像25年前那樣了,有幾點
: 1.有把握一定申請的到嗎?
: 2.25年前的化工材料機械如果去美國讀也許會好很多,但現在台灣的設備有哪一樣美國有
: 台灣沒有? 已經很少了,差距上可以說很小,但為什麼美國可以發頂刊?因為語言霸權
: 台灣寫一篇要幾個月,人家三個禮拜而且文法正確不要修修改改。
: 進業界真的就讀到碩士就好,讀博士特別是去美國讀博士其實只有幾個優點,其他可以忽
: 略了。
: 第一點就是發表累積引用數,厲害的走EB1(但這幾年非常困難),比較多人走EB2-NIW
: 但同樣的為什麼不念一個軟體相關碩士讓雇主直接幫你辦身分?
: 也就是說讀博士除了拿身分以外基本上沒有太多優點。
: 第二點就是讀博期間在美國生小孩讓小孩有身分,但這條路有時候會遇到不少移民上問題
: 也就是說,爽的都不是你,你頂多當第一代搞定身分,其他沒了。
: 熬夜作實驗寫論文時,蹲出來收入也很大機會輸給軟體類別碩士
: 另外說到當教授,這個不確定性太高太高了,top20 PhD最後進到教職的在這年代應該不到
: 5 %,台灣要拿到教職也是非常非常困難,有時候不是困難的問題,是根本不開缺
: 開一個缺,第一關先審你有沒有IF>10以上的期刊,然後要第一作者,有幾個人有把握PhD
: 期間有這種文章?學閥搞小圈圈的問題各國都有,不確定性更高。
: 當教授大家都知道爽阿,但就是沒缺嘛,為什麼沒缺? 一個教授可以幹40年退休後再次
: 回聘,只是過去25年來高教膨脹讓很多博士拿到了教職而已。
: 現在完全不能跟以前比,以前你讀博懂的人會鼓勵你,現在你去讀博除了拿身分比較好
: 找事然後在美國培養下一代躲避中國的威脅外,其實有沒有到美國已經沒有太多影響
: 我也一點都不認為洋博贏台灣博士,設備上完全沒顯著差距了。
: 還有其實應該各國都發現學校作的東西基本上都是XX,只是不能明講,經費一直刪減
: 看來會是趨勢,美國老師要有錢現在都要跟業界合作,拿NSF現在比例低不少了,難通過
: 以外很多又只限定美國居民身分才能申請。
: 州內美國人一個月領2500~3000,學費只要國際學生1/3不到,你是老師要選誰呢?
: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國際學生很多都不收,條件再好也是收一個拒絕信在騙你一筆申請費
: 講這麼多就是理工,特別是工程博士在這年代價值低落很多,而且畢業又困難
: 拿相同的力氣去賺錢培養一個自己的興趣,那生活才夠滋潤。
: 隔壁棚的懂的都已經偷偷轉軟體了,誰還跟你作實驗寫論文。
: 拜託大家不要互相暗黑,讀博士的趨勢跟榮景早就過去了。
我再補一個, 博之外很重要的事
當年為何博當道除了以上,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人也成為台灣第一批新創
現在我們知道的很多科技公司, 其實很多大大小小都是那時候冒出來的
那些創辦人博背景比例是非常高的, 有的上市櫃了成為知名企業
有的沒做大, 但養人養家沒問題, 多實體業務, 非現在窮小孩新創搞app可比
雖在大型項目比不過財閥或K董這類, 有些也慢慢轉成能源或其他新興產業
再加上當時房價低, 成為一批知識份子+中上層階級, 養出很多第二代
但這些第二代很多收入都還不如第一代, 可是生活品質高
所以看起來很不錯, 但北市房婚嫁還是要靠爸媽一下
但爸媽靠得起, 講出去也好聽, 也都可找到不錯對象繼續繁殖三代
但如不是這些族群的, 即使有能力, 還是有可能金錢光陰付出如水
背後資源的差距很辛苦這是一定, 可問題就偏偏是美好的光陰她不等人呀~
因為他人會用上一代的眼光, 還有二代的生活品質的標準來評斷你
而很多博或教授是不需要這份薪水的, 他們就是選擇這條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