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er50888 (逢甲陳柏霖)》之銘言:
: 我教授是這麼跟我說過的
: 碩論 培養的是
: 探索問題
: 解決問題
: 表達能力
: 正確的寫碩論方式 應該是從閱讀大量的相關研究開始
: 從碩班一進去 開始先看大量學長姐或是研究所的相關文獻
: 從各個文獻中找出達成某種目標的手法然後這手法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 分類他們的方法 引出各方法的優缺點
: 然後尋找能不能有一種方式同時使用A跟B的方法 來擁有更好的結果
: 科技常常就是這樣進步的
: 這基本就是第一章的序論
: 接下來是模擬與實作
: 用模擬驗證自己的想法
: 用實作證明可行性
: 探討實作與模擬的誤差
: 然後每週跟教授的meeting
: 呈現出自己做了什麼
: 如何正確的表達 投影片怎麼做
: 能讓人一目了然 看出報告的重點
: 在業界真的很多還不會報告
: 數據分類的亂七八糟
: 把不是這次探討的資料也貼在一起
: 或是直接貼圖 什麼描述都沒有
: 當聽報告的會他心通
: 這個真的最常看到
: 然後聽報告的要一直問 才能搞懂他貼的圖測試環境是什麼
: 還有字體大小配色讓後排訓練視力的
: 我們的碩論 講白了 9成9以上都沒有商用價值
: 碩論其實是訓練一個人從探尋然後
: 解決問題到得出結論並表達
: 我的教授指導我之後的感想啦
: 供各位參考
推這篇。
我是覺得論文或學位絕對不是必要的。
但是正常的碩士,博士經歷,在工作風格就是有很明確的差異,而且很多人因為沒接受過完整的碩博訓練,根本永遠發現不了問題在哪。
拿簡單例子來說好了:
最近各公司工廠很流行:建立知識庫,讓重複的問題能快速得到答案。有些部門的做法:不斷的用"人工整理" Excel知識問題與答案。然後寫程式,去用關鍵字搜問題與答案。
最後結案報告:報告上字體大小沒統一,字體有多種版本,弄一堆花俏的圖片,斷章取義的理論:我們的專家系統借助了Alpha Go 的蒙地卡羅深的學習搜尋,找到最佳答案,節省大量人力,使公司的經驗得以傳承,創造5000萬元的價值。
總經理就會說:感謝某部門做了那麼好的東西,這真是太好了,其他部門應該好好學習。
於是:其他部門的經理們,開始強制員工整理Excel,把部門所有知識整理到Excel上。最後,每個部門都報自己幫公司創造1億元的價值。
(實際上,公司只是花了大量成本,做了一堆沒人看,沒人用的假AI系統,然後大家不知道如何評估這些系統的商業價值)
以上的故事雖然誇張點,但這種現象的縮影,卻一直發生在職場上。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