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聞] 以「桶中之腦」實驗駁斥《駭客任務》可

作者: GETpoint (擲雷爆卦)   2016-03-15 22:11:41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Mw1Vyh7 ]
作者: GETpoint (擲雷爆卦)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以「桶中之腦」實驗駁斥《駭客任務》可
時間: Tue Mar 15 22:11:00 2016
1.媒體來源:
風傳媒
2.完整新聞標題:
以「桶中之腦」實驗駁斥《駭客任務》可能性 美國知名哲學家普特南逝世
3.完整新聞內文:
以「桶中之腦」實驗駁斥《駭客任務》可能性 美國知名哲學家普特南逝世
國際中心 2016年03月15日 19:41
http://imgur.com/N8oCbX6
美國哲學家普特南(取自推特)
曾提出「桶中之腦」(brain in a vat)及「雙生地球」(twin Earth)等思想實驗的美
國重要哲學家、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於13日因
癌症逝世,享年89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描述普特
南不僅具有出眾的智慧,也是一名極其慷慨的人。他相信哲學是全人類共有的資產,且是
抵禦人類懶惰、鬆散等劣性的重要工具。
https://twitter.com/onlybooksorg/status/692236972300050432/photo/1
普特南於1926年生於美國芝加哥,幼年居於法國,法文是他的母語。1934年回到美國費城
後,普特南在高中與晚自己一個學年的杭士基(Noam Chomsky, 美國知名語言學家)相識
,此後他們一直是友人及智性上的競爭對手。他在哈佛大學博士班師承美國邏輯學家奎因
(W. V. O. Quine),並於195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普特南的研究領域遍及形上學、知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數學哲學、倫
理學、經濟哲學、宗教哲學、政治思想與文學哲學等。努斯鮑姆描述,在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以後,沒有一名哲學家曾在所有這些領域中做出可觀的貢獻;其中語言哲學
與宗教哲學兩個領域,就連亞里斯多德也沒有深入探究。
Hilary Putnam on Epistemology &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8kDNF_nEc
普特南採用功能主義的進路,向傳統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 人類心靈與身體關
聯的解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決途徑。他反對將心靈狀態化約為物理現象,並將焦點從
本質上的問題,轉移到心靈事件對整體的作用上。如此我們不會受困於區辨人類的疼痛、
貓的疼痛或螞蟻的疼痛,因為不論構成的本質,其作用是相同的。
意義不只存在腦中
普特南最知名的貢獻,可能是他的語意外在論(semantic externalism);雖然他本人在
建立這項理論的論文〈「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75)中並沒有
用過「外在論」這個詞。
Twin Earth (Thought Experi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8NL9G_Fq8
語意外在論指的是一個詞語的意義,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外在因素的決定。普特南曾以「雙
生地球」的思想實驗來解釋這個理論,其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世界及人腦的思考過程,可能
指涉不同的事物。以一句話歸結,普特南主張「意義不只存在腦中」(meanings just
ain't in the head)。
「桶中之腦」思想實驗
普特南於1981年著作《理性、真理及歷史》(暫譯,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中首
度提出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常被用以解釋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懷疑論。他
以語言哲學的角度,提供一個駁斥的可能途徑,因為一個「桶中之腦」無法融貫地稱自己
是一個「桶中之腦」。
http://imgur.com/LqQBDvq
桶中之腦示意圖(維基百科)
這個思想實驗的標準內容是:一個被某個瘋狂科學家(或外星人、或人工智慧等)移出人
體的大腦,被放在實驗室一個連接維生系統的桶子中,精密的電腦系統對其傳送各種刺激
,為這顆腦建立虛擬實境的感知。例如,讓它相信自己正漫步在邁阿密海灘上,眼前有著
一排樹。
這個概念在《駭客任務》(The Matrix)、《全面啟動》(Inception)及《啟動原始碼
》(Source Code)等作品中都可以見到。我們無法肯定自己對外界的感知經驗為真,就
像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意識不是來自一個「桶中之腦」。
Episode 5: Do we live in The Matri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qDufg21SI
普特南的論證則主張,一個語詞可以指涉一個物體,只在兩者具有適當的因果關係(
appropriate causal connection)時才能成立。但當一個桶中之腦說「我的面前有一排
樹」時,事實上它的面前並沒有樹。因為無法建構真實的指涉,所以這個命題必然為假,
就像是「我們是桶中之腦」會是一個矛盾的命題。
普特南以能持續批判、改變自己的立場而知名,這一點在哲學與政治上都是相同的。但他
從未向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或懷疑論讓步,就像他一直是一名左傾的政治參與
者。普特南相信理性運作的重要性,雖然這基於一個較為悲觀的信念:他認為人類有向懶
惰、權威與壓力屈服的傾向,而哲學思考是我們對抗這些有害天性的重要工具。
https://twitter.com/prospect_uk/status/709176881292177408/photo/1
努斯鮑姆寫道,依循理性而活是困難的。依循教條總是比獨立思考來得容易。但普特南為
後人留下了一個永遠樂於接受理性批判的模範。普特南在哈佛大學執教35年後,於2000年
退休。身後留有妻子盧絲安娜(Ruth Anna Jacobs)、4名兒女及4名孫兒女。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storm.mg/article/88458
5.備註:
同樣引述《駭客任務》(The Matrix)橋段:齊澤克對紅藍藥丸的探討↓
http://goo.gl/kgf1Xx
【《變態者電影指南》解讀(二)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 駭客任務》(Matrix,1999)│
何偉】
男主角面對一個選擇 : 吞下藍色藥丸回到原來的幻像(Illusion)世界,或是吞下紅色藥
丸看見幻像背後的真正現實(Reality)世界。
這幕體現了一種傳統想法,"只要拿走蒙蔽我們雙眼的幻像,我們就能看到真正的現實!"
,只要拿走母體(Matrix)所產生的虛構(Fiction)幻像,人類就能看到自己被母體控制的
真正現實。但就精神分析對"現實"(這裡指"社會現實")的觀點而言,如果拿走虛構成份,
現實就會一併被拿走,這是因為現實的構成中包含一些虛構成份 : 文化。
文化包含著語言文字、語法規則、道德律法、風俗習慣、價值觀等等,文化不是實物而是
虛構的,但文化卻是我們用來理解眼前所發生的事物的必要工具,事物要在我們經過文化
來解讀之後才變成了現實,例如"朋友當面撕爛你的信"這件事也許被我們的文化理解成"
我們之間的友誼已經完結了!"這一現實。這也暗示了身處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對同一件事有
不同的現實,例如剛才的撕信動作可以被理解為"信的內容已永遠銘刻在我心間! 我衷心
感謝你的來信!"。
因著這種對"現實"的觀點,齊澤克提出第三種藥丸 : 不是提供超驗主義那種假的、快餐
式的宗教體驗,例如 "瞬間失去自我,跟宇宙連成一體",而是使人看見現實本身是被包
含在幻像(這裡指文化)之內。
內容取自《變態者電影指南》00:03:28 -> 00:04:5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AJUM2i9ow
作者: nico851106 (yang601158)   2016-03-17 11:56:00
RIP 剛好昨天才從桶中之腦連結相關條目研究
作者: cretio753 (Cretio)   2016-03-17 17:31:00
語詞與指涉物必須有適當因果關係是如何證成的?
作者: ezk (蒲葵貓)   2016-03-18 00:11:00
他生前支持社會運動的事沒什麼人會談到Dummett也支持許多人權運動,也同樣沒人注意
作者: jack52073 (歧途遠航)   2016-03-19 20:49:00
我比較好奇現代在學術方面有名的哲學家有反社運的嗎?
作者: supertyphoon (交李資勝)   2015-03-02 20:37:00
RIP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