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議題似乎已經從討論誰勝誰負轉移到討論哪一方的戰爭技巧比較高明了。這
個討論方向也不錯,不過光討論日軍做的怎樣其實是不充分的。
會這樣說最主要的理由是,為什麼這場戰役是發生在露梁,而不是在別處,好比
說更靠近小西所在地的順天倭城?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舜臣在獲知島津前來解圍後,
便主動撤圍,前往露梁津埋伏,而且毫無疑問的阻擊、並最終擊退了日軍。
就這點而言,把中朝軍的「勝利目標」定為「防止小西脫逃」,其實有點脫離當
時具體的情境了。實際上,李舜臣第一個看到的是被夾擊的危險,而他的反應是利用
內線優勢優先擊敗對方兩支鉗子中的一支,再回過頭來對付另一支。這個想定唯一失
算的是,對手在一支鉗子被打掛後,另一支鉗子不戰而逃,如此這般。
換言之,在這場戰役中中朝軍所作出的判斷、根據判斷所採取的行動、執行作戰
最終所達成的戰果,在每個環節上的執行差不多都與想定一致,只是最終誤判了日軍
其中一枝鉗子的意圖──對方沒有採取理論上較有利的夾擊,只是逃之夭夭。
相對來說,島津雖然主動出擊,但並沒有把握到選擇戰場的主動權──既不是與
小西會合後更有力的並肩作戰,也沒有在即使己方單獨作戰也有利的情況下交戰,或
者在不利的情況下避戰。當然,有沒有利可能有點事後諸葛,雖然從朝鮮役歷次海戰
可得出的教訓來看日軍在海上根本沒優勢。這樣說其實還忽略了一個可能,那就是或
許島津認為他自己是可以打,而且甚至是可以打贏的。那當然我們也知道了結果,他
顯然想簡單了。
島津到底是不是判斷己方有些許優勢,史料上似乎看不出來。不過從其他資料來
看,為了將日軍全數撤出朝鮮,確實日軍作了或許是最重要的準備。在露梁海戰發生
前的一個月,由五大老簽發的確定全軍撤出的訓令中,最後一條是這樣寫的:
「一、諸軍引揚用の舟は大あたけ、小あたけ數百艘を附送する筈」(有馬成甫《
朝鮮役水軍史》(東京,海と空社,1942,頁274)
(諸軍撤退所用船隻,應付送大安宅船、小安宅船數百艘)
如果這條訓令屬實,日軍也確實參照這條訓令去執行並大致完成,那麼這數百艘
安宅船確實是不可輕忽的戰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海戰要狙擊對手,占據一個像安
宅船這類大型船能提供的、居高臨下的位置是很重要的,這大概是李舜臣遭殃的原因
之一。而島津能保住一命,大概也因為這點至高點的優勢:明軍、朝鮮軍必須利用「
熊手」才能登上島津座船,而島津也有驚無險的把登船的明軍、朝鮮軍戳下船去。
也就是說和日本那邊網路上常見的「通說」相反,日軍並不是只有那些輕裝的、
輸送用的關船作主力,至少就這一戰而言恐怕不是。中朝聯軍的戰果也不是欺負那些
好欺負的達成的,而是經過一場硬仗之後克服敵方的頑抗達成的。相對來說,島津雖
然手上握有他能掌握到的最好的工具,除了暗算對方主將外,並沒有達成甚麼顯著戰
果──既沒有擊退中朝聯軍(自己先撤),當然也守不住露梁這個狹口,損失慘重卻沒
有造成對手多大戰損,實際上沒怎麼削減到中朝要用來追擊小西的戰力。
也就是說日軍的主要目標:「把小西撤出來」,基本上也不是因為島津採取的主
動達成的;打島津是李舜臣的選擇,而無論島津是主動應戰還是被動接戰,他的意圖
都被李舜臣給否定了(主動應戰:事實證明日軍打不贏;被動接戰:明知打不贏卻被迫
要打)。日軍達成主要目標所依賴的兩個主動,其實一是李舜臣的選擇,二是小西的選
擇:快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