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ULDAVID (oops)》之銘言:
: 再請教,西班牙繼承戰期間歐根經常負責以劣勢兵力
: 猛攻敵陣吸引大量敵兵,以便搭檔暗中組織決勝預備隊,
: 以之打擊兵力被抽乾的另一翼敵陣,
也沒有很經常吧,大同盟軍的大規模聯合作戰也才沒幾次...
: 為何法軍指揮官經常不能擊潰歐根的劣勢軍團,
: 甚至歷經數小時激戰都沒能察覺其規模太小必定有詐?
: 歐根與馬堡組織的攻勢有何特殊之處?
: 個人偏見中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名將實力表:
: 馬堡公爵=歐根親王>=維拉爾斯>=柏威克親王>=范多母>>>
首先,大同盟軍在布倫海姆和馬爾普拉凱的牽制作戰都不是輕鬆的佯攻,
而是願意承受慘重傷亡的持續攻擊,但也不是自殺,
在布倫海姆戰役,同盟軍在東側轉為隱蔽交火消耗,在西側則有迂迴攻勢,
這些取勝的意圖─儘管被限制於局部攻擊且無充分支援─足以迷惑敵方,
特別是如果攻擊產生了一些效果,
像是歐根在布倫海姆幾乎靠自己就打崩了敵方半個左翼,只是無力保住戰果,
這樣法軍當然就會合理的進行增援。
其次,那是因為法軍的戰術指揮鏈是個...啊不對,法軍根本就沒有指揮鏈可言。
以布倫海姆戰役為例,把二線九個步兵營投入布倫海姆鎮內增援的是克雷宏波侯爵,
當時主帥塔拉德人呢?
塔拉德剛指揮八個重騎兵中隊突擊並被五個英軍騎兵中隊打敗(對就是我說的),
被反擊時似乎還受了傷並感到困惑,回去看到已經有很多步兵進駐布倫海姆,
竟然也沒有急忙做修正,就這樣算了,
在戰役中盤的好幾個小時間毫無反應,就是一個塔拉德;
到了戰役尾盤,塔拉德發現沒有預備隊可言的時候跑進布倫海姆,
要求鎮內塞了高達二十七營的法軍步兵至少一部分出擊去協防中央,
但某些軍官在一片混亂中以為是部隊擅自行動,又急令部隊回到鎮內的崗位上,
最後很多法軍步兵就困守布倫海姆直到被迫投降,
這就有如國共內戰老蔣急令廖耀湘西進錦州,結果衛立煌剋扣油料一樣,
根本就毫無有效指揮可言,
前述主帥跑去幹上校的工作也很缺乏自覺。
法軍混亂的指揮體系直到七年戰爭時都沒徹底改善反而更為嚴重,
這使得遭遇靈活的戰術時難以應變,必須仰賴「名將」的戰略擘劃與戰前部署,
比如說薩克森伯爵莫里斯(1741年受封法國元帥那位),
而在大多時候,即使狀況極佳─像是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僅須面對奧軍偏師,
仍有很大機會搞砸到手的肥肉;
此外,法軍的戰略戰術思想當時受到一些制約,變得較為保守僵化,
不過細節我不太清楚,就先不多談。
總而言之,法軍的組織是個災難,不像大同盟軍的體系那麼科學化、有效率,
再加上高層過時的思想,於是蒙受了不少挫敗。
另外,奧地利一方的組織也很糟,不過主要是後勤,
這導致歐根很難獨自打贏義大利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