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immy5680 (折翼的企鵝)》之銘言:
: : 推 fku5566: 雷諾自己有說,如果有決心是可以往法屬西非退,可是他最 02/08 19:48
: : → fku5566: 後還是選擇留在法國,法國西非北非甚至東非殖民地可以養 02/08 19:50
: : → fku5566: 十萬左右的自由法國陸軍,但法國海軍要是撤到那就得靠英 02/08 19:51
: : → fku5566: 美支援。 02/08 19:52
: 翻了一下Osprey的The French Army 1939-1945 (兩本),
: 書中說德國在達卡戰役後允許維琪法國在北非有十二萬兵力、120輛裝甲車和102輛坦克,
: 西非維琪法軍也在1941年十月從33,000人增加至66,000人(+ 23輛Somua S35坦克),
: 只是我不清楚補給是否仰賴本土。
: (原本義大利希望北非法軍裁減到三萬以避免法軍對義屬北非構成威脅,
: 但達卡戰役讓德國認為維琪法軍可以協助抵禦盟軍,因此同意北非擴至十二萬人)
: (北非法軍的坦克大多為D1和R35)
: 但,魏剛暗中計畫把非洲的維琪法軍隨時擴至七十萬人以對抗德軍:
: 人力來源 人數
: 正規軍 120,000
: 徵用民工 10,000 (受過軍事訓練) ┐
: 摩洛哥警察 13,500 (名義上摩洛哥警察只有600人 XD ) ┼暗中實質擴軍
: 無武裝工人 20,000 (受過軍事訓練) ┘
: 法籍徵兵 259,000 (自1942年11月中旬後實際動員176,500人) ┐
: 非籍徵兵 233,000 ┴在北非徵兵
: 法籍女性志願者 10,000 (非戰鬥人員)
: 佔領區脫逃者 10,000 (從德軍佔領區脫逃者)
: 法屬西非徵兵 77,000
: 北非法軍加入盟軍陣營後,原北非維琪法軍在突尼西亞戰役有六萬兵力參加戰鬥,
: 並於戰役中傷亡16,000人。
: (不含火炬作戰前自由法國就有的部隊)
: 此外,近東法軍在停戰時也有七萬餘人(解除動員後剩兩萬五,隔年又提高到三萬八),
: 並有90輛R35坦克和百輛裝甲車。
: 因此,如果1940年法國政府決定流亡北非繼續抗戰,兵力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 但法國究竟能夠自本土撤出多少裝備,英美又能提供多少裝備和物資呢?
: 以北非維琪法軍的低劣裝備來看,法屬北非似乎沒什麼軍事生產能力可言。
: 又,即使空海軍能夠阻止德軍直接跨海攻擊,隔壁還是有義屬北非的威脅,
: 雖然義大利的軍隊廢到笑,德國還是很可能派非洲軍自義屬北非進攻,
: 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要不要把軍隊遷移到北非繼續抗戰;另一個,則
是政府本身要不要遷移到海外(北非)繼續抗戰?前者是軍事問題,後者則是政治問題。
前者的難度遠比後者來得大,但後者所突顯的問題卻比前者更嚴重。
就要不要遷移軍隊而言,法國政府莫約從六月三號時開始第一次認真開始考慮遷都北非繼
續抵抗的問題,當時英軍主力已從敦克爾克撤走(雖然日後會送回來一部分),政府已經
在準備要遷離巴黎,而義大利尚未對法宣戰
由於當時的北非大約只剩下四個師可以作戰,所以首相雷諾便委派戴高樂將軍與英國進行
聯絡協調的工作,另一方面也積極詢問軍事將領是否真有可能遷移到北非持續抗戰。
雷諾原本計畫要運送大約45萬的兵力到北非,然而軍方卻認為此舉缺乏可行性,因為他們
在一個月內最多只能運送大約6萬人到北非。要運送40餘萬的兵力,必須至少要花上半年
以上(後來歷史上的法國只再多苟延殘喘了三個禮拜不到)。
而且當時義大利尚未對法國宣戰
當六月十五日,雷諾再次詢問海軍上將達朗時,達朗估計要達成運送至少需要200艘以上的
船,但波爾多這邊只能緊急湊到十來艘左右,一時之間根本無法抽調這麼龐大的海運能量
(當然,這有可能只是某種表達反對的藉口)。
實際上的狀況是,政府與軍方對於把軍隊遷移到北非繼續抗戰完全沒有相關的計畫,連要
把哪一些部隊從前線抽調出來(注意有可能會打擊前線部隊的士氣)、又該把這些兵力配
置、送往何處,都缺乏事先規劃。在短短的十幾天內不到,臨時要做成這些事情,實行難
度實在太高。
何況,這件事情遭到陸軍高層的強烈抵制。無論是魏剛還是貝當,都非常反對把陸軍撤離
法國本土。
至於要不要遷移政府,則是另一個程度的問題。將軍隊成建制的跨海遷移,難度很高本不
在話下。但如果只是政府機關,象徵性的遷移到海外繼續抵抗,就像荷蘭、比利時、挪威
等國所做的那樣,或許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這樣子就算不能立刻擁有大批可調動的本土
陸軍,也至少維持了政權的合法性,可以號令龐大海外殖民地(包括法屬北非、法屬中、
西非、敘利亞與印度支那)的軍隊,以及幾乎沒有太大損失的海軍。
但是為什麼法國政府不這樣幹?除了失敗主義瀰漫以外,政府與軍隊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也是導致雷諾最後辭職(意味著放棄流亡北非)的主因。
如果政府流亡海外,那也就意味著留下來的軍方要負責與德國做一個談和的動作。而這,
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軍方應該要為法軍的戰敗負起責任。
看在當時的法國陸軍高層眼裡,真正該負起戰敗之責的是政客,而不是軍人,所以完全無
法接受雷諾的這份提議。魏剛認為此舉形同羞辱法國軍方,是以堅持軍隊要留在本土。
當雷諾舉荷蘭當例子時,魏剛甚至回應說,君主國與共和國無法類比,而且更不要說現在
的法國政府還僅是「第三共和建政七十年來上百個短命政府的其中一個。」言談中充分表
露了軍方對當時的共和政府已經缺乏信心,不認為雷諾與雷諾的政府有這樣的權力和合法
性來將戰敗責任推到軍方頭上。所以魏剛等人堅持法國政府必須要留在法國,承擔法國戰
敗的責任。
在當時這樣的政治背景底下,如果文人政府執意遷都北非,能否獲得軍方的效命將得要打
上頗大的問號。如果主事者夠有本事,或者膽子夠大,或許還可以靠著英美與殖民地部隊
的加持而"凌駕"自己內部的軍方高層。只可惜當時的文人政府對此缺乏準備,也沒有料到
最後局勢會逆轉的這樣快,所以沒有辦法。
在雷諾之外,仍有一部分約二十幾名決心更強烈的主戰派議會成員堅持要搭船前往北非號
召繼續抗戰,但是他們的權力都不夠大,所以一到北非就都被貝當政府給下令拘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