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msisee: 個人覺得最傻眼的事件 應該是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不知道 04/27 10:43
: → msisee: 當時俄國軍人心裏怎麼想 04/27 10:43
: 推 jimmy5680: 近年研究布蘭登堡的奇蹟者大多認為其實是必然的結果, 04/27 11:14
: → jimmy5680: 俄國和奧地利同盟既然撈不到好處,那自然會轉向,只是 04/27 11:15
: → jimmy5680: 俄國轉太快違反外交道德,所以才被叫做奇蹟 04/27 11:17
: 推 msisee: 必然結果感覺轉的有點硬 波蘭分光了 下一步當然吃普魯士 3 04/27 11:48
: → msisee: 家打1家的好時機 不然待何時 04/27 11:48
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後的外交革命一方面肇因於國際現實的利益關係,一方面實賴奧地利
外相、外交鬼才Kaunitz 親王的合縱連橫,最後終於促成法、奧、俄對普魯士的圍攻。
然而,同盟的三國各懷鬼胎,加以開戰後勝負不如預期,因此自戰爭初期以後,法、俄都
開始對奧地利的請求愛理不理的,分別追尋自身的利益,法國在戰爭失利後特別尋求停損
,所以在歐陸的戰鬥中繼續奮鬥良久、希望在談判桌上有籌碼,但是俄國並不需要這樣的
籌碼,其主要對手不是英國而是普魯士,而普魯士業已山窮水盡。
布蘭登堡的奇蹟固然是肇因於伊莉莎白一世女皇駕崩、繼位的彼得三世親普,但為何即使
在葉卡捷琳娜奪權後,俄國並未重新作戰呢?原因就在於外交上的難題以及俄國在中歐的
戰鬥中很難得利,其實根本就不想要派兵去打柏林,只是受限於外交上的慣例與信用問題
,不願背約而與奧地利交惡,並且國內也有聲浪認為輕易棄戰的話先前的耗費都將付之闕
如,想要拖到上談判桌。
那麼,彼得三世當真只是因為喜愛普魯士文化,所以就貿然倒戈嗎?其實也不是,有不少
學者就認為他其實也有著更深層的目的,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垂涎於祖傳地霍爾斯坦-
哥道普公國,當時該公國早已落入丹麥手中,而俄國先前也背信未有爭取,彼得三世登基
後於是意欲以全俄之力爭奪祖產。
想要與丹麥相抗並非易事,這是基於國際體系的問題,因此彼得不但得先把資源從普魯士
戰場抽出來,還得應付國際外交上的難題──丹麥受到大同盟的中立保證,想和丹麥決鬥
,就形同與奧、法開戰,其結果是彼得乾脆就直接和奧地利翻臉,並且與普魯士結盟。
問題在於,彼得三世這麼做是在追尋「個人」和「家族」的利益,而不是「沙皇俄國」的
利益,並且施政失敗,結果被國內的輿論抨擊,最後被政變奪權;彼得倒台後,俄國雖然
匆忙與奧地利、法國停止衝突,但是也已不太可能再與普魯士作戰,陷入戰後談判無論如
何都很難得利的窘境,最後於是直接退出戰爭。
因此,俄國的盡早退出戰局是必然的,正如英、法後來也都先普、奧一步開始撤出戰爭,
只是彼得三世基於個人的身世與偏好,竟造就俄國的一度倒戈,在普魯士看來確實是奇蹟
,最後也因為俄國自己外交上的反覆與失態,而使普魯士並不需要繳出額外的代價。
另外要說一下,七年戰爭的時候波蘭還沒被瓜分,俄國的政策也從沒想過要瓜分波蘭,只
想把波蘭變成俄國的附庸和緩衝區,所謂打完波蘭必將與普魯士衝突的想法完全不存在。
==
回到標題,我想到一個例子,是伊庇魯斯的皮洛士,他在攻城的時候在巷戰中陷入苦戰,
所以下令要兒子破壞城門、城牆,讓大軍可以撤到城外重整,結果他的兒子誤會命令,所
以在破壞城門後反而下令後方的部隊攻進城中,導致大軍進退不得一片混亂。
結果皮洛士在這樣的窘境中竟然被一名老婦從樓頂丟磚頭打下馬,隨即在亂軍中被梟首,
大概是史上罕見的被老婦人丟東西砸死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