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了美日諒解案,這裡要說明一個非常有趣的美國外交原則,美國是個民主國家
所以其外交政策在外表上總是要披上一層可以說服大眾的糖衣,尤其是參加戰爭,吾人
如了解美國之國情,就不難了解為何威爾森十四點原則為何被提出,蓋美國人需要一個
正義的立場,至少表面上如此,在談太平洋爆發前的的美日諒解案時,吾等會陷入一個
矛盾的問題,赫爾和日本的交涉時為一拖延時間的手段或是真的有目的想讓美國不至陷
於兩面開戰的戰略環境下?
在縱觀日美諒解案前後的戰略局勢,我們首先知道的是,美國剛開始進行擴軍,英國則在
南歐與北非都受了不少損失,德蘇尚處於同盟的態勢,日蘇也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一旦
美國在英國真的陷入危急情況下加入戰局,有可能動用到其在遠東的資源,這種情況下,
確保日本的不參戰在戰略指導上有其合理性。
野村大使與岩畔大佐於1941年4月向國內回報的美國意向時,如我開頭所述,日美諒解案
的同時赫爾也提出了赫爾四原則:
一、尊重一切國家之主權完整。
二、維護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原則。
三、市場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四、除以和平手段,不改變環太平洋地區情勢的原則。
這四個原則的出現與其說是美國的底線不如說是美國在談判時的一個大方針指導,甚至有
必要時只會是一個糖衣,一如同開羅宣言後雅爾達會議一下就把中國給賣了,只要有實際
的戰略利益,美國人調整其外交方針在歷史上也是“充滿彈性”。
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美日諒解案的問題在於,赫爾與其代表的美國政府一開始有沒有誠
意想談?而為何後來整個美日諒解案變成一場幾乎於幻霧,甚至被指為美國人拖延戰爭的
計劃。
這其中應對於外交細節與國家間溝通和日美文化差異來討論,4月18日野村大使就
與赫爾面對面會談後提出的美日諒解案傳回日本,同時間美方也知道日方將此訊息傳給
東京,此時的關鍵在於,日美諒解案的內文如果是可以初步談判的基礎,這裡我必須說
日方一開始的確有過度樂觀的傾向,當赫爾說出諒解案部份可以接受部份需要修改時,
野村多少已經認定可以達到美日諒解案的七成目標,而赫爾四原則可以用其他的說明與
共同原則給合理化。而赫爾的原意很可能只是,此案可以當美日談判時的一個起始點,
總體要看兩方合作之意向與國家整體戰略方針時否一致才能得到結果。
簡言之,美方是想談,但談到什麼目標不能給予保證,日方內閣與陸海軍高層則是,如果
能照4/18回傳的日美諒解案來談,那大大的好,即使冷卻與德義的同盟也無所謂。那當然
就某方面而言可以說日本高層似乎太理想化,彷彿看到樂透中了兩個號碼就認為自己得到
頭獎一般。
在這個背景下,吾人實難能斷定,美日諒解案,如在4/18日以後即展開緊鑼密鼓的談判,
最後是否有可能談出真正的結果來,歷史在此點上告訴我們的是,有時歷史真的不容假設
。唯,4/18回傳到東京的日美諒解案,4/22松岡洋右結束了歐洲行程回到了日本,他這趟
旋風行程首先會見了希特勒,接下來見了史達林,強化了三國軸心又與蘇俄達成友好簽訂
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時的松岡已成了新的日本國民英雄。
而這個新英雄在4/22即回到日本,先是旋風式的接受採訪與誇張的向皇居行禮,於當晚參
與近衛召開的聯席懇談會,其中松岡大談其訪歐之旅的見聞,德國的意向(包含德國已有
對蘇作戰之計劃。並要求日本攻擊新加坡。)蘇聯的態度,甚至在兩者明顯的衝突下,松
岡還是認為其聯合德義蘇日的四國軸心是有可能,也是確保美國不會參戰的最佳辦法!
最後在近衛等人要求下,松岡才拉回到美日諒解案上,他開頭就是反對此案。認定美國是
戰爭販子,而這個諒解案是個陷阱,接著就要求回家靜養了。
這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舉動,可能是訪歐之旅帶來巨大榮譽與成功相比,這個美日諒解案
看來似乎太過秘密且充滿未知?亦或是如其本人所說“如果你立場站穩並且開始反擊,
美國就會了解到他是和一個男子漢談判,兩個人才能真正的對話。”這些在美國街頭生活
的態度讓他對於和美國人談判存在一種幾近盲目的自信,而這種自信讓其他的閣員感到
不可思議與可怕!
松岡在4/22後就一直待在寓所,表示自己在休養,內閣與陸海軍高層此時卻像熱鍋上的
螞蟻,不停的催促松岡,一直拖到5/3,松岡才表達他認為美日諒解案有些問題,他要提
修正意見,而在此同時,透過外交系統,松岡也把美日諒解案內容傳給德國所知,此舉動
在已破譯日方外交密碼的美國而言,自然是在其掌握。
到這裡,其本上可以知道美日諒解案勢必破局,因為松岡個人的因素也罷,但另一點更為
美國人所忌的就是日本將此事交給德義周知這點,兩個國家差異如此巨大,乃至美國無法
了解日本政府官僚的運作方式充滿了獨斷專行的特性,日本也無法了解美國對於“誠信
問題”的看重,而把美日諒解案的過程與內容全盤周知給德義所知,這無疑是讓美國覺
得日本是個毫無誠信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