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otkort (這又是何苦)
2016-06-24 15:13:46之前寫的時候,有點過於草率,也不夠嚴謹,因此此次修文調整一些論述,並新加入部分
資料補充, 主要調整國際局勢的部分。推文中講到的武裝中立聯盟,J大講的海上戰略的
發展。這次的調整,主要是參考《劍橋插圖軍事史》和《霸權興衰史一五○○至二○○○
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
關於系列文一些問題,我並沒有改動,這樣後來的人才看得懂系列文討論的爭點。
美國之所以可以打贏獨立戰爭主要原因,我覺得是主場優勢,將領優秀。軍事上,主要是
英國自身內部政爭、帝國過度擴張、戰略失當,以及當時國際政治、外交的角力。這些外
部因素介入,尤其歐洲各國的干涉與抵制英國,才是美國獨立戰爭成功的原因。
大陸軍
先從美國講起,在十三州殖民地時期,殖民地人是很兇悍沒錯,因為各莊園不時要應付印
地安人和法國人的突擊,家家戶戶都自備武器,射擊經驗也相當豐富,就兵員的素質來說
是相當優秀的,男女皆可戰,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是很粗獷的。十三州後來在七年戰爭中,
響應母國英國的號召,不少人加入英軍,幫助英國將法國勢力掃出加拿大。這場戰役對十
三州的影響很大,十三州不少人因此具備一些軍事經驗,並且磨練出一些優秀的軍事人才
,像華盛頓、阿諾德。
https://goo.gl/m8DIkU
當1775大陸會議後,十三州共組大陸軍,決定接管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權,雙方正式宣戰
。戰爭開始大陸軍佔據地利之便,所以能快速調集軍力奔襲加拿大,圍困波士頓,打英國
一個措手不及。但這個開局對於大陸軍來說並不算好,因為除了靠偷襲奪得提康德羅加要
塞,英軍在十三州的主要據點都還在,這使得英軍得以等待本土調急援軍後反攻。當英軍
大軍到來,大陸軍就節節敗退,這時幸好冬天來臨,華盛頓得以帶領大陸軍躲進山谷避冬
,暫時挽救了大陸軍。
https://goo.gl/nlH0ST
大陸軍前期敗退原因在於訓練不足,戰術運用錯誤。這裡要講到當時的戰爭,如果有看過
梅叔演的〈決戰時刻〉,想必對裡面雙方互射這幕應該印象深刻。
〈決戰時刻〉電影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KuwENCNGg
有的人應該覺得這很蠢,但這幕其實拍得很真實。從16世紀開始,為了把火槍的威力發展
到最大,開始有諸多的軍事改革。西班牙最早就是靠著Tercio橫掃天下。
關於Tercio可以參考這篇
http://wtfm.exblog.jp/4893894/
關於這個進一步請看板友J大推薦
本板「16-17世紀西歐步兵的戰術」一文,有多張示意圖
http://tercio1617.0catch.com/France1670.jpg
後來荷蘭的拿騷,瑞典的古斯塔夫都是在西班牙的基礎上,持續改革步兵方陣,減低長矛
兵的數量,提高火槍兵比例,這些戰術革新,都注重將軍隊的戰術單位變得更小,這是為
了使步兵方陣更具機動性。這種步兵方陣玩的最好的,最成熟的,我覺得是普魯士的腓特
烈二世。
https://goo.gl/cQrzG6
這種以線型陣列,齊射戰術為主的戰術方式,它需要非常完整的陣型。當過兵的都知道,
入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編建置,你是哪營,哪連,哪班。接下來會演練隊形變換,連方陣
、連縱隊、連橫隊,進而擴大到營方陣、營縱隊、營橫隊,多種不同隊型的變換,以配合
不同的場合。但這基本上也需要幾天才會熟悉。但在19世紀前,歐洲的識字率普遍不到5%
,要讓軍隊整齊劃一的前進,後退,向左轉,向右轉,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沒有長時間的
訓練,部隊都走不齊。﹝看最近某憲兵﹞而按照當時的標準,一個合格的方陣步兵培養大
概需要一到兩年,他才會熟悉他的隊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跟敵人面對面互射。(射擊
姿勢預備,左線預備~右線預備~全線射擊~~~)
https://goo.gl/8LxLj2
這種戰爭模式,又被稱為忍耐的戰場文化,比較誰更能忍受死亡,當時的射擊距離是面對
面,僅有幾百公尺(經板友與J大補充,是50-200間)。這種站立的對射,平均第一輪射擊
,第一列死亡比率高達兩成,一場戰爭打完,部隊戰損基本要二成,高達四成也不是奇怪
的情形。
https://goo.gl/SOhjrm
大陸軍第一年就發現,雖然人數有優勢,也有地利之便。但在正規會戰上,紀律和組織跟
英軍差的遠了,簡單來說就是訓練不夠,不夠不怕死!
華盛頓也知道大陸軍和英軍的差距,所以戰術上多採小規模的偷襲、埋伏等戰術,盡量避
免大規模的會戰,以時間換取空間,然後持續練兵。
https://goo.gl/McJQgz
同時華盛頓也巧妙運用大陸軍優勢,大陸軍或許打正規方陣戰不行,但每個士兵都是合格
的戰士,槍法又準。在破碎的地形中,這種散兵戰術優勢遠比方陣步兵還大的多。歐洲各
國在獨立戰爭後,多少也修正了方陣戰術不夠機動的缺點。
本寧頓會戰和薩拉托加會戰,大陸軍都是使用誘敵深入,將英軍引入包圍圈中,切斷糧道
,動搖英軍。而包圍圈都在河谷、山谷等破碎的地形,使英軍的組織戰優勢喪失,盡而殲
滅英軍。
https://goo.gl/INMwQK
薩拉托加後大陸軍獲得歐洲各國的的援助,但其中法國援助是最重要的,因為法國提供海
軍。大陸軍沒有海軍,因此無法封鎖沿海的英軍據點,英軍據點在持續獲得補給的情況下
,基本上不太可能被攻陷。法國海軍的封鎖,是約克鎮戰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英軍
政治方面
英軍的問題是政治和軍事雙方面。政治方面英國內部對這場戰爭的觀點也是分歧的。十三
州殖民地主要都是由英國去的移民,兩者關係是一衣帶水,血緣、語言和文化都相同。在
國內不少自由派人民是同情十三州的訴求的,認為應該給予選舉權。政治派系的鬥爭,使
國家陷於分裂,托利派和輝格派吵的不可開交,這些政治鬥爭,展現在《1763年皇家公告
》,這法案主要劃定十三州和印弟安人邊界線,禁止向西部拓荒;和1765年《印花法案》
,此法案就是著名的印花稅事件。政治鬥爭下的這兩個法案,前者禁止持續向西部開發,
,後者向美洲徵發新稅,都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軍事方面
政治鬥爭的分歧,同樣反映在軍事上。雖然在七年戰爭中,英國佔了最大的好處,但英國
卻陷入帝國過大的困境中。英國除了必須在歐洲維持駐軍,以保障漢諾威的安全。同時波
羅地海的通道、直布盧陀的定時補給、大西洋上商船的護航、加勒比海的海盜、印度洋的
艦隊和西非,多個基地和殖民地,不僅要補護戰略要點,同時也有商業利益。如何分配駐
軍和艦隊是相當頭痛的問題。
https://goo.gl/KHd7Ib
當時英國的戰略討論,對於是要加強印度還是西印度群島的開發是比較重視的,從稅收和
獲得的利益來看,印度和加勒比海地區才是大英帝國的未來。相較之下,北美洲因為七年
戰爭獲得法屬加拿大後,普遍認為並不是有迫切危險的地方,而且法屬加拿大的木材、和
毛皮等資源,遠比自給自足的十三州殖民地帶來更大的獲利,有點雞肋的味道。
「偏題的講一下,這時十三州殖民地偏向農業經濟,主要獲利是像法、西、荷等國在中南
美洲殖民地出口多餘糧食、棉花等資源。當英國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嚴格施行航海法案(
The Navigation Acts),對十三州殖民地來說影響是巨大的。而電影神鬼獵人就是很忠實
地描述北美地區的毛皮獲利有多麼優厚,使得歐洲人都願意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去搶毛皮
。而印地安人也巧妙地運用法西之間的衝突,左右逢源。別真的以為落後土著都傻,原始
社會,有著樸實的智慧。關於印地安人,在遇到歐洲人後,軍事快速的西化轉變,本來沒
有馬,也沒有火槍,不到半個世紀,印地安人騎射精湛,縱橫北美大草原。這裡可以參考
《槍砲、病菌與鋼鐵》,裡面有很精采的描述。」
當十三州宣佈獨立,英國軍隊必須在遠離本土三千英里的地方展開大規模的陸戰,僅憑海
上優勢並不能使自已自足的殖民地人民屈服。遙遠的路途和並不佳的交通條件的交通條件
,不但妨礙了倫敦甚至紐約的戰略指揮,訊息傳遞過慢常常貽誤戰績。而且也對後勤補給
帶來更沉重的負擔。並且殖民地的社會權力相當分散,各州都是自治的,十三州是個聯邦
政府,攻陷一城一鎮並無濟於事。要維持英國的統治,只有派正規軍佔領全部殖民地,而
一但軍隊轉移,叛亂份子會再度壓制帝國的保皇黨,如果二十年前功克法屬加拿大需動用
五萬英軍和殖民地的大規模支援,現在要恢復帝國統治需動用多少軍隊?十五萬?二十五
萬?
後勤和戰略問題,侷限英國投入北美的資源,也不願意增加更多軍力擴大戰果或挽救敗局
。當薩拉托加後,法、西、荷等國投入戰爭,導致海上局面的惡化,就更不可能支援北美
的戰局。事實上薩拉托加和約克鎮這些戰役中,英國喪失大量在北美的軍力,但從總軍力
來說並不高,不過英國已經放棄北美,不願意再增兵。
國際局勢
第二個問題與其說是軍事問題,不如說是外交問題,七年戰爭中英國可說最大贏家。但當
一七六二年背棄普魯士斷交後,跟西班牙、丹麥、聯合省因為貿易競爭,關係也極差。此
外英國也未能獲取俄國的支持。當戰爭爆發後,英國在海上窮於應付法西聯合艦隊的同時
,還要面對板友提到的怪異武裝中立聯盟(俄國、丹麥、葡萄牙)和充滿敵意的聯合省。
而另一方面,東歐君主國家的重點也不在西歐,而是波蘭的前途,巴伐利亞的王位繼承,
以及和土耳其人間的關係。
https://goo.gl/iFsv8J
法國剛開始並沒有想開戰,富蘭克林在法國被冷了一年,直到薩拉托加後,法國認為這是
不錯的機會。但這次法國調整了戰略,不再進攻漢諾威或欺負荷蘭,而是把戰爭放在海外
,因而造成英國傳統的「海上」戰略與「歐陸」戰略脫臼,陣腳大亂。這是法國首次將資
源集中在海外殖民地上。
法國在一八七○年代中期開始,海軍軍費擁有跳躍性的增長,軍艦的數量也大幅度提升。
當法國投入獨立戰爭時,他已經擁有五十六艘主力艦,後來持續增加至六十六艘,其中同
類型戰艦不僅比英國新,也比英國大。後來與法國並肩作戰的西班牙也有五十八艘主力艦
,之後荷蘭又加入了二十艘戰艦。英國海軍雖然在數量上勝過任何一個對手,一七七八擁
有六十六艘主力艦,一七七九擁有九十艘,但它現在往往是寡不敵眾。
https://goo.gl/HTQpsd
一七七九年英國一度喪失英吉利海峽的控制,險遭英西兩國的入侵。一七八一年英法艦隊
在美國奇沙比克灣發生激戰。結果數量占優的法國艦隊大獲全勝,導致康瓦利斯在約克鎮
兵敗投降。實際上結束了美國的戰爭。即使英國海軍極力縮小差距,但依然不敷所需,無
法在提供大西洋英國商船的護衛同時,還要接濟直布羅陀,保衛波羅的海的出海通道、派
艦隊到印度洋,並支援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英國海軍已不再天下無敵,制海權只有相當
短暫與相對有限的區域中。
關於海戰的部分,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去看羅叔演的〈怒海爭鋒〉這部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94rTPa4nA
戰爭結束的原因是龐大的海軍軍費,造成財政的嚴重壓力。西班牙和荷蘭的財政壓力極大
,都已經達到極限。同樣法國已經必須削減政府的開支來維持軍費,而維持海軍高昂的費
用和水兵的缺乏,都造成更大的壓力。此時國內也有反對聲音,認為過度投入在歐洲以外
的戰場,將減弱法國在歐陸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擔心英美自行講和,促使法國同意和談
。法國並未從戰爭中獲取巨大的好處,但折了英國面子,是挽回七年戰爭以來失敗的陰影
,法國已經相當滿足。因為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嚴重軍費導致法國財政破產,是法國大革
命爆發的主因。可惜後來大革命爆發後,美國非常務實的拒絕援助共和政府,路易十六時
期法國這種愛面子的行為,完全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寫的不好,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6-06-24 16:44:00推 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片段 感謝分享
作者:
DogEggz (DogEggz)
2016-06-24 18:19:00電影裡的火槍感覺還是太準了? 那個時候命中率不都個位數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6-06-24 22:37:00推
這種方陣列隊就是彌補命中率 因為只要同方向射擊 不準沒關係 總是會有前排的人被掃到(電影中一次大約一兩成)所以的確是在比誰不怕死 因為會不會活過第一波靠運氣
作者:
chikasa (結束就是一個開始)
2016-06-25 09:46:00推
作者: mackulkov (跳舞好啊) 2016-06-25 15:12:00
當時的隊列射擊應該不到200公尺 再遠就打不到了
紅衫軍就是以近距離開槍出名的,英國佬放棄第一發槍換取更近距離開槍和更大的殺傷力,畢竟白刃戰也是重點你注意看電影裡,先放槍的都是大陸軍,而英軍準度明顯高出很多,這得力於英軍的紀律和較高的軍官素質
作者:
c79319 (馬的)
2016-06-26 12:47:00推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