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auosong (如何一少年,匆匆已白頭)》之銘言:
: 日軍的後勤比較強?
制度面上來說日軍海放清軍。
清軍沒有戰地救護,沒有戰場醫療,沒有衛生檢疫,沒有兵站。制海權丟掉之後
也沒有海運,而海運能量不足以補給平壤是清軍主動撤出平壤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軍的勇營制度是靠募兵的主事者,也就是部隊的指揮官,從他們家鄉籌措兵員
以及物資補給;每一大枝營伍自己負責自己的餉源,基本上就沒有中央統籌分配這回
事。以後期清廷大批起用湘軍(對淮軍感到失望),補給線要從湖南一路拉到遼東,還
沒有海運能用來看,清軍的補給是能好到哪裡去。
: 這我有很高的疑問。
: 在乙未攻台之役
: 從台北到新竹短短不到一百公里
: 整個後勤線被台灣軍嚴重挑戰。
乙未戰爭中的本土游擊戰在甲午中並未成規模出現。
: 甚至還得從新竹撤回做無差別掃蕩。
: 話說回來
: 我認為甲午戰爭,如果陸戰清朝可以再撐下去
史實就是撐不下去。
: 日軍的補給絕對會出問題
史實是,日軍在後勤補給緊缺的狀況之下也能擊敗清軍(例如平壤,以及清軍五次
反攻海城),反而是清軍一但後路被截或者軍資告罄就自動撤退。
: 而且當時日軍的軍費嚴重不足
: 幾乎都是英美貸款而來。
…這個謠言大陸那早幾百年就被破解過了,怎麼還在傳…
日本銀行百年史:
https://www.boj.or.jp/about/outline/history/hyakunen/hyaku1.htm/
關於甲午戰費的部分:
https://www.boj.or.jp/about/outline/history/hyakunen/data/hyaku1_2_8.pdf
日本一共通過了兩次臨時軍事費預算案,第一次一億五千萬日圓,第二次一億;
共兩億五千萬的預算費用當中,兩億三千萬是計畫發行國內公債和借款(借入金)來籌
集的。在戰爭中實際籌得的軍費是2億2,523萬日圓,其中過半數(1億1,681萬,51.9%)
是靠公債籌集,其他特別資金佔35.5%,此前國庫剩餘的資金2,344萬日圓佔10.4%。
公債受不受歡迎呢?太受歡迎了。第一批公債預定發行三千萬,結果被認購了
7,700萬;第二批五千萬,被認購了9,030萬。從這些跡象看來,日本國內經濟應對這
場戰爭在史實上是游刃有餘,根本沒有打不下去的情形。
當然日本也完全沒有借外債。上面那篇文章最後面就提到日本當時的國策就是不
借外債,當然也不可能造成拖累歐美銀行、產生金融風暴之類沒根據的後果。
: 只要戰爭再拖下去
: 歐美的銀行可能就破產了。變成金融風暴。
: 所以甲午戰爭列強才積極調停。
: 而且當時的氣候對補給線較長的日軍絕對吃虧。
: 只是氣氛不允許雙方拖延下去。